93.蜈蚣
2012/8/1 14:31:17
93.蜈蚣
蜈蚣又名天龙、百足虫、百脚、金头蜈蚣。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的干燥体。主产于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安徽、河南、陕西等地。以湖北、浙江两地产者为大。
药材识别
呈扁平长条形,长9~15cm,宽0.5~1cm。由头部和躯干部组成,全体共22个环节。头部暗红色或红褐色,略有光泽,有头板覆盖,头板近圆形,前端稍突出,两侧贴有颚肢1对,前端两侧有触角1对。躯干部第一背板与头板同色,其余20个背板为棕绿色或墨绿色,具光泽,自第四背板至第二十背板上常有两条纵沟线。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皱缩。自第二节起,每节两侧有步足1对,步足黄色或红褐色,偶有黄白色,呈弯钩形,最末1对步足尾状,故又称尾足,易脱落。质脆,断面有裂隙。气微腥,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微咸。以身干、条长、头红、足红棕色、身黑绿、头足完整者为佳。
规格标准
按大小分为大、中、小条3等,亦有分竹条把统及净条把统等规格。
作用用途
蜈蚣具有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的功能。主要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疮疡,瘰疬,毒蛇咬伤等证。现代临床上还用于治疗结核病(结核性胸膜炎、结核性肋膜炎、肺结核、散发性结核、骨结核、乳腺结核及颈淋巴结核等),癌症(食道癌、乳腺癌、皮肤癌、肺癌、子宫癌、唇腺癌等)。
用法推荐
(1)医师处方用量煎服3~5g。研末吞服,每次0.6~1g。外用适量,研末或油浸涂患处。
(2)蜈蚣1条。焙干研末,加猪胆汁调敷患处。用于中风口眼斜。
(3)蜈蚣、全蝎各等份。共研为细末,每次0.5~1g,1日3次,开水吞服。用于手足抽搐,角弓反张。
(4)蜈蚣、雄黄各等份。共研为细末,外敷患处。用于肿毒恶疮。
(5)蜈蚣、茶叶各等份。共研为细末,外敷患处。用于瘰疬溃烂。
(6)蜈蚣适量。研为细末,每次1.8~3g,1日3次,开水送服。用于毒蛇咬伤。
(7)蜈蚣3~5条。去头、足,焙干,研为细末,1日分3次,开水送服。用于结核病。
(8)蜈蚣2~3条。焙干,研为细末,1日分3次,开水送服。用于癌症。
(9)蜈蚣4.5g、甘草15g。共研为细末,每次2g,1日3次,开水送服。用于百日咳。
(10)蜈蚣1条、防风15g。将蜈蚣研为细粉,用防风煎汤1日分2次冲服蜈蚣粉末。用于面神经麻痹。
(11)蜈蚣3g、马钱子1个、全蝎3g、僵蚕3g。先将马钱子用水浸软,切成20片,放在胶布上贴敷患侧;再将其余3味药共研为细末,每次1g,1日2次,开水冲服。用于面神经麻痹。
(12)蜈蚣2条、全蝎3g。共研为细末,分成12包,每次1包,1日2次,开水冲服。用于脑血栓,脑震荡后遗症。
(13)蜈蚣2条(研细粉)、川芎10g、防风10g、钩藤15g。将后3味药水煎取汁,1日分3次冲服蜈蚣粉。用于产妇头风。
(14)蜈蚣、全蝎、土豆各等量。共研为细末,每次3g,1日3次,开水冲服,连服3~6个月。用于痈疽溃后久不收口,以及骨结核等。
(15)蜈蚣7条、全蝎7只、僵蚕7条、炮穿山甲18g、磁石5g、公丁香5g、母丁香5g。共研为细末,外撒疮面。用于痈疽、疔疮化脓已溃。
(16)蜈蚣5条(去头足)、夏枯草30g、炮穿山甲10g、吴茱萸0.7g、僵蚕7g、土鳖虫7只、全蝎4g。共研为细末,加白面120g调匀,做成6个饼,烤熟,一天吃1个。用于瘰疬。
(17)蜈蚣10条、核桃仁18个、火硝0.7g、全蝎0.7g、炮穿山甲8g、僵蚕8g。共研为细末,每次3g,1日2次,开水送服。用于瘰疬。
(18)蜈蚣10条、全蝎14只、炮穿山甲15g、火硝1g、桃仁10个。共研为细末,每次4.5g,1日1次,白酒送服。用于瘰疬。
(19)蜈蚣1条、全蝎2只、鸡蛋4个。将前2味药共研为细末,在鸡蛋上打一小洞,把药粉分别装入,封严,用水煮熟食之,1日1次,1次1个,连食12个。用于湿疹。
(20)蜈蚣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