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儿科病症
2012/7/21 0:40:44
第四章 儿科病症
新生儿黄疸
●病 因:新生儿的肝脏功能尚不健全,血液中代谢出的胆红素不能被迅速排除,蓄积体内,这就使新生儿发生黄疸。
●症 状:新生儿在出生后2~5天,皮肤、巩膜(俗称白眼珠)轻度发黄,尿黄,但不染黄尿布,一周后可自行消退,而无其他表现者,这在医学上称“生理性黄疸”,属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如足月新生儿一周以后,早产儿两周后,黄疸仍不消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再次出现黄疸;或小儿黄疸较重,尿黄且可染黄尿布,甚至尿液呈酱油色,这些情况都是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严重者,可使孩子的智力和行动发育都受到很大的影响。
●治 疗:病理性黄疸者应立即送医院查明原因,住院治疗。对生理性黄疸一般只要进行简单的家庭治疗即可。
1.可给予市售的多维葡萄糖冲服,一日数次。夏季出生的新生儿,可每天晒晒屁股、腿、足,从每天每次5分钟开始,逐渐增加到15~20分钟,再配合口服多维葡萄糖,一般2~3天黄疸就可消退。
2.对黄疸稍深者,可给予下方煎汤频频喂服:茵陈、柴胡、山栀子各3克。一般3~5日即可消退。
3.敷脐治疗
(1)赤小豆7粒,甜瓜蒂7个,丝瓜蒂7个,鲜茵陈捣汁适量,白矾少许。前三味共捣为末,过筛,用茵陈汁(无汁亦可捣为末)和醋调为糊敷脐。每天换药1~2次,至黄退。
(2)青脊鲫鱼背2块,明矾1克,砂仁3克,白糖5克,共捣如膏,敷脐,每天换药1次,一般2~3天可效。
【防护】新生儿出生后每天给予适量多维葡萄糖液,夏季出生的小儿还可每天晒几分钟屁股、腿、足,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脐 炎
●病 因:新生儿脐炎,是新生儿的常见病。在偏僻的农村,多因为出生时脐带结扎消毒不严引起,在城市,多因护理不当,细菌感染所致。
●症 状:脐带轻度发炎时,脐带根部,或脐带脱落处,脐窝内发红或不红,有少量黏液,或为脓性分泌物,重症脐炎时,脐部脓肿,并波及大部分腹壁,同时可伴有发烧、哭闹、呕吐、拒食等表现,甚至可继发腹型蜂窝组织炎或败血症,危及新生儿生命。
●治 疗:本病以外治为主。
(一)西药
1.轻症:可用75%的酒精消毒,清除分泌物,然后用市售的紫药水或碘酒涂擦即可,每日1~2次。
2.重症:分泌物多者,先用市售的3%过氧化氢液冲洗后,再涂以紫药水。每日3次。分泌物减少后可撒上消炎粉。如脓肿,并伴有全身症状者,应立即去医院治疗。
(二)中药
1.马齿苋1撮,香葱3~5根。马齿苋(干品)烧炭存性,研细末备用。香葱捣泥。使用时用淡的盐开水将脐部洗净,将马齿苋末撒于脐窝,上敷香葱泥,盖上纱布,胶布固定,每日1次。一般3~5次即效。
2.对年龄稍大的小儿脐炎,红肿者可用仙人掌或木芙蓉鲜品捣烂如泥外敷。
3.车前子炒焦,和黄柏共研细末,外敷。
4.柿蒂焙干,研细末,敷于脐部。
5.苎麻适量,烧灰撒于脐部。
6.蚕茧壳1个或一块丝绸织品,烧灰敷于脐上。
7.五倍子适量,压碾成细末,撒于患处。
【防护】断脐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家长要密切观察,脐部一旦有分泌物,应立即用75%的酒精消毒,并涂上紫药水。每天1~2次。脐部应注意保持干燥、清洁,勿使水湿、汗液、尿液污染。一旦发生污染,应立即用75%的酒精消毒,并密切观察。
鹅口疮
●病 因: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球菌(真菌)感染引起的口腔疾 病。以新生儿最为多见,婴幼儿也可发生。
●症 状:轻症:小儿口腔内、舌上黏膜有斑点状白屑,外似乳块,不易擦去。一般不伴有其他症状。重症:舌上、口腔内黏膜满布白屑,同时可伴有烦躁不安、哭闹、拒食、流涎,甚者有低热。
●治 疗
一、内 治
(一)西药
维生素B2、维生素C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