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家庭常用治疗方法
2012/7/21 0:37:35
第六章 家庭常用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一)毫针疗法
使用本法应根据疾病轻重、缓急程度,患者的年龄、体质,以及部位来决定。对于小儿尤其是2岁以内的小儿宜快速进针,得气后即起针,一般不宜留针。年龄稍大的患儿如能够配合,可以适时留针。成年人一般得气后留针15~20分钟。在重要脏器及眼睛周围,面部等处穴位要倍加小心,最好选用点穴疗法代之。如不具备毫针使用常识者,亦最好选用点穴疗法。
(二)三棱针疗法
三棱针疗法是利用三棱针刺破皮肤浅表部位或小静脉,使之少量出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多用于小儿,此法见效快,简便易学。
1.速刺:首先操作者先将手洗净,然后将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好(75%酒精消毒),以左手夹持或扶持皮肤,右手持针,正对放血处,速刺皮肤半分左右深,并迅速退针,使血液及淋巴液自动流出,若流出不畅,可轻轻挤按。这种速刺法多适于急救,如昏厥、中暑、抽搐、小儿疳积等。
2.挑刺:消毒及手法操作同上。速刺入皮肤0.3~0.5分,随即针身倾斜挑破皮肤,使之出少量血。本法多用于治疗慢性病。凡治疗部位要严密消毒,防止感染,速刺时不可过深,出血不可太多,一般隔日刺1次。出血稍多时,1周刺2次。
(三)温灸法
温灸法是用艾条熏灼身体的一定穴位而治病的一种方法,艾条分普通艾条和药物艾条,医院及药店有售。常用的操作手法有固定灸、雀啄灸、回旋灸。根据所隔物品的不同,又可分为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隔葱灸等。根据是否直接接触皮肤,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直接灸又称着肤灸,是艾炷直接放置于皮肤上施灸。根据皮肤烧灼程度不同又可分为非化脓灸,发泡灸和化脓泡。临症时需根据不同年龄,不同部位,不同病症,酌情选用。在此仅介绍三种常用操作方法。
1.固定灸:又称温和灸。将艾条一端点燃,距穴位皮肤约3厘米,艾条固定不动,集中在一个部位灸,使皮肤稍红,有温热感,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2.雀啄灸:先选定穴位,点燃艾条一端,距皮肤约3厘米,类似小雀啄米食样在穴位上下移动。
3.回旋灸:点燃的艾条距皮肤约3厘米,在穴位上平行于皮肤往复移动约3厘米左右,皮肤有温热感,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灸时不宜灼伤皮肤,一般灸10~15分钟
点穴疗法
点穴法是用手指点按患者体表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其适应证广,见效快,易掌握,好操作,患者容易接受,尤其是小儿。
(一)按压法
拇指伸直,其余四指扶持于所按穴位的侧旁。亦可将四指握起,拇指之第二关节紧贴于食指之桡侧。拇指指端与被按压部位虽45°~90°角,向不同方向适当按压,同时拇指指端可向上、下、左、右拨动,亦可转动,但不宜在穴位的皮肤上滑动或移动,尤其是小
儿,以免损伤皮肤。本法有镇静,活血,止痛,解痉的功能。
(二)点法
手势有三种,一是掌指关节微屈,食指按于中指背侧,拇指抵在中指末节,小指,无名指紧握。二是中指与食指并开微屈,拇指抵于食指的末节,小指与无名指紧握,三是五指微屈并捏起,拇指尖和小指尖靠近呈梅花状。操作时精力要集中,着力要适度,指端与患儿穴位的皮肤呈60°~90°角,迅速地叩点在选定的穴位上,利用腕及前臂的弹力,将指端迅速抬起,如此反复,2~3次/秒,快时4~6次∕秒。本法适用于一切病症。一般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耳穴疗法
耳穴疗法是在耳郭上有关穴位进行刺激,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其适用于一切病症,疗效好,易于患者接受,操作简单,容易掌握,适宜家庭应用。
(一)耳穴压豆(丸)法
豆(丸)取圆滑,坚硬者,大小约如粟米或绿豆大即可。常可用植物种子、药物颗粒,如:绿豆、萝卜子、王不留行子(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