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养生———三分靠药,七分靠养
2012/7/4 11:35:54
第二章 养生———三分靠药,七分靠养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中医谚语
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的生理变化规律,尤其是阴阳的调节转化,要与天地、四时和万物的变化规律相一致,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养阳、养阴的原因
春夏时,气候由寒变热,万物从冬眠中复苏,阳气升发旺盛;人体也是如此。但同时,阳气的升发易导致阴精随之外泄,所以此时,要注意养阳,不要令其升发太过,引起阴精不足,阴阳失调。而秋冬是阴长阳消的阶段,顺应阴长的气化趋势养阴,效果就会比其他时候要好,所以秋冬要养阴。
养阳、养阴的做法
(1)春夏养阳,首要的就是春夏不要贪凉。因为热为阳,凉为阴。人在秋冬养阴时,毛孔闭合,身体在积聚能量的同时,也积聚了一些污垢、毒素,到了春天和夏天,毛孔张开,人体的能量要向外宣发,因此体内的污垢和毒素要借助这个宣发之势而排出。春天,收敛了一冬的身体尚有余寒,寒则温之,而后方利于宣发,所以,春天需要多穿点衣服,把汗捂出来,这就是“春捂秋冻”中的“春捂”。夏天就不用捂也能出汗了。
《黄帝内经》说,夏三月,当“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夏日绵长,晚上可以睡晚一点,早晨要尽量早起,切勿生倦怠之感,连午睡都要尽量避免。
(2)秋天主燥,其特点是干,所以秋季养阴首先需要的是多喝水,尤其是地下水对养阴有好处。同时,冬天室温一般不超过24℃,以可穿一件毛衣为宜;冬天要多吃养阴之品。另外,冬天还要多喝井水、地下水,吃体温偏低的动物如水鸭和鱼等养阴。
【贴心提示】
您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过程中,还应注意,阳气与阴精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无论何时,都不能只顾养阳,而忘了滋阴,更不能顾了养阴,却忽视补阳。阴阳双方,忽略一方,都可能造成身体痼疾。
【语录链接】
阳谓春夏,阴谓秋冬。
———薛 瑄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张介宾
2.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指阴寒,阳指阳气。外感寒邪会使人的阳气活动受到约束,阴寒内盛也会导致脏腑的阳气虚弱,这些都是阴寒胜而影响阳气的病证。
阳虚和阴虚的特征
(1)阳虚是指人体功能减退或衰弱,热量不足,主要为肾阳虚衰。其表现为腰背酸痛,遗精,阳痿,多尿或不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舌质淡等。产生阳虚的原因多为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包括饮食不当、劳倦或疾病损伤阳气等。
(2)阴虚是指人体精、血、津液亏耗,阴不制阳、阴液不足,主要是肾阴不足。其表现为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面红上火,咽干口燥,消瘦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导致阴虚的原因主要是邪热伤阴,五志太过,化火伤阴,久病体虚耗阴。
阳虚和阴虚的调节
(1)阳气是生命的动力,按照“阳胜则热”的理论,首先就要在饮食上注意清淡,少油腻,可适当多吃姜、蒜,少吃冷饮,尤其是老人和幼儿,以免伤了脾胃阳气。老年人多肾亏脾弱阳气不足,煮饭要做到松软易消化,食后能使脾脏健运,五脏安和。但需要提醒的是,“养阳&rdquo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