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食疗———药食同源,食物归经
2012/7/4 11:33:17
第三章 食疗———药食同源,食物归经
善养生者,先寝食,后医药。
———中医谚语
1.饮食者,人之命脉也
———李时珍
中医饮食营养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应用食物来达到保健强身、预防和治疗疾病,或促进机体康复以及延缓衰老的目的。
天人相应的整体营养观
整体观念贯穿中医学的各个方面,它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及其人与自然界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在阐述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时,都贯穿着“人体是有机的整体”这个基本观点。
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界的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人体可以能动地对自然界的变化产生相应的反应,还可以能动地改造自然界。例如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是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人体相应的就产生了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的变化,如果人们不能对四季的这种变化作出适应性的调节,就会发生疾病。在晨昏的阴阳消长中人体的生理活动也发生适应性的变化,例如人体的阳气在白天多趋于表,夜晚多趋于里,而疾病则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对当地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都产生一定的适应性,某些地方性疾病更是与地理环境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正因为人与自然界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所以中医在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时候要求“三因制宜”,即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阴阳调理的平衡营养观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相互对立的某些事物和现象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阳化气,阴成形。”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阴阳之间制约消长,互根互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中医学认为,人体组织结构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以及内脏之间,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人体的生理功能也是阴阳两个方面的保持着对立的协调关系的结果,如果某种原因导致阴阳偏胜或偏衰,机体就表现出病理过程。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内在原因是阴阳失调,所以任何疾病,尽管它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都可以用阴阳来加以概括,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也是调整阴阳,使阴阳恢复相对的平衡。
分析历代食养与食疗著作不难看出,掌握阴阳变化规律,围绕调理阴阳进行食事活动,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乃是传统营养学理论核心所在。饮食养生、治疗和康复手段,也是在调理阴阳这一基本原则指导下确立的。
传统饮食养生与治疗可概括为补虚和泻实两大方面。例如,益气、养血、滋阴、助阳、填精、生津诸方面可视为补虚;而解表、清热、利水、泻下、祛寒、祛风、燥湿等方面则可视为泻实。或补或泻,无一不是在调整阴阳,以平为期。
对饮食宜忌,中医也从阴阳平衡方面作为出发点,有利于阴平阳秘则为宜,反之为忌。例如,痰湿体质人应忌食油油腻;木火体质者应忌食辛辣;对阴不足,而阳有余的老年人,则应忌食大热大补之品;对发育中的儿童,如无特殊原因也不宜过分进补;对某些患者,如皮肤病、哮喘病人则应忌食虾、蟹等海产品;对胃寒患者忌食生冷食物等。其实质均从防止造成“实其实”“虚其虚”而导致阴阳失调的弊病为目的。总之,在平人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