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治疗———治病求本,标本兼治
2012/7/4 11:26:57

第七章 治疗———治病求本,标本兼治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岳美中
1.眩晕之病,悉属肝胆风火
———高鼓峰
    眩晕又称为头晕,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异常。头晕时患者会感觉天旋地转,站立不稳,行走时也不能沿直线前行,只会持续偏向一侧,病发时,眼球会不断震颤。
 
眩晕的类型
    眩晕是一种常见症状,一般可分为旋转性眩晕和一般性眩晕。
(1)旋转性眩晕:按其病因可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两类。
      周围性眩晕:是指内耳或前庭神经的病变导致的眩晕症。常见于梅尼埃病、药物性眩晕及前庭神经炎等。
      中枢性眩晕:是指脑干、小脑、大脑及脊髓病变引起的眩晕。常见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颅内肿瘤、颅内感染、多发性硬化、眩晕性癫痫及外伤性眩晕等。
(2)一般性眩晕:有以下四种。
      心源性眩晕:常见于心律失常、心脏功能不全等。
      肺源性眩晕: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功能不全。
      眼源性眩晕:常见于屈光不正、眼底动脉硬化、出血及眼肌麻痹等。
      血压性眩晕:高血压或低血压均可引起眩晕。
 
眩晕的治疗
(1)中药处方:天麻10克,钩藤10克,石决明30克,生牡蛎30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川牛膝10克,益母草10克,黄芩10克,山栀10克,杜仲10克,桑寄生12克,茯神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2)穴道治疗:有两种按摩疗法。
      按摩疗法一:取穴睛明、眼眶、印堂、太阳、前额、听宫、翳风、风池、足三里、百会、三阴交、内关、外关、合谷。揉睛明,摩眼眶,揉印堂、太阳;分推前额;上推听宫、翳风;按揉风池、足三里;揉按百会、三阴交;拿内关、外关;拿揉合谷。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按摩20~30分钟。
      按摩疗法二:取穴百会、四神聪、头维、印堂、前额、太阳。五指叩击百会、四神聪1畅5~3分钟;揉按头维5分钟;分推从印堂至太阳穴并揉按,共5分钟。每日或隔日按摩1次,每次按摩20~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3)食疗方法:这里介绍三种食疗方。
      黄豆芽猪血汤:将黄豆芽250克去根洗净,250克猪血划成小方块,用清水漂净。锅内加油少许烧热,爆香蒜蓉、葱花、姜末,下猪血并烹入黄酒,加水煮沸,放入黄豆芽,煮2分钟,调入精盐、味精。适用于血虚头晕、缺铁性贫血。
      当归羊肉羹:将党参、黄芪、当归各25克用纱布包裹,与250克羊肉同放砂锅内,加水煎煮,至肉烂时放入生姜及食盐。随意食肉喝汤。补气养血,温中暖下。对气血双亏,血不上荣而致的眩晕疗效较好。有内热的病人慎用。
      葱白大枣汤:葱白7根,大枣15枚,白糖50克。按常法煮汤服食。每日1剂,睡前服下。适用于神经衰弱所引起的眩晕、失眠、烦燥不安等。
 
【贴心提示】
    若眩晕的同时,还伴有其他任何症状的话,一定要去医院及时检查,防其他疾病。但如果不是疾病所引起的眩晕,就只需要平日多注意适度的运动,多吃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及铁质的食物就可以缓解。
 
【语录链接】
无痰不作眩,虽有风者,亦必有痰挟气,虚者亦宜治痰为主。
            ———《医述》
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张景岳
无痰不眩,无火不晕。
      ———《丹溪心法》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晕,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黄帝内经·灵枢·海论篇》
肾虚则头重高摇,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黄帝内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