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骨髓炎
2012/6/26 12:10:29
化脓性骨髓炎是化脓性细菌引起的骨膜、骨质和骨髓的炎症,本病按其临床表现,分为急性和慢性骨髓炎两类。急性期常有骨质破坏,病程发展为慢性时,则出现骨质硬化。骨髓炎感染途径有:①血源性感染:细菌从体内其他感染灶,如疖痈、脓肿、扁桃体炎等经血行到达骨组织,在身体抵抗力差的情况下发生骨髓炎,此即血源性骨髓炎。②创伤性感染:细菌从伤口侵入骨组织,如开放性骨折感染后发生的骨髓炎。③蔓延性感染:从邻近软组织直接蔓延而来。其中以血源性骨髓炎最为常见。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最常见于3—15岁的儿童和少年,即骨生长最活跃的时期,男多于女。胫骨和股骨发病率最高,约占60%,其次为肱骨、桡骨及髂骨。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发病率高,病程长,常反复急性发作,不易根治,易造成病残,严重损害病人的身心健康。本病一般属中医学“附骨流注”、“附骨疽”等范畴。
【一】辨证论治
1.热毒内盛
(1)主症症见局部红肿热痛,脓液黄稠而有异味,伴见高热、寒战、烦渴、纳呆、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2)处方金银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各20g,蒲公英、野菊花各30g,赤芍15g,丹参10g,甘草6g.如热毒炽盛,可酌加连翘、黄连等以加大清热之功;如热入血分,症见皮肤紫斑等,可加犀角、丹皮。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瘀血阻滞
(1)主症局部红肿坚硬,疼痛,肢体活动受限,全身见发热恶寒、口渴、小便黄赤、大便干结、面色灰暗;舌质红有瘀斑,苔黄厚,脉涩或细数。
(2)处方蒲公英30g,金银花、丹参各15g,白术12g,牛膝、生地、天花粉、川芎各10g,紫花地丁、丹皮各9g,大黄、生甘草各6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血虚寒凝
(1)主症局部皮肤苍白,漫肿无头或坚硬不消,难以成脓,或脓成不溃,或溃后缠绵,难以收口,脓液清稀色淡,肉芽淡白或晦暗,难以成长,或形成窦道,经久不愈,全身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小便清长,大便或稀或正常;舌质淡红或嫩红、苍白,脉沉
迟无力。
(2)处方熟地黄30g,鹿角胶、炮姜、白芥子各6g,桂枝9g,麻黄、甘草各3g.若脓毒已溃,气血皆伤,腠理重开,营卫失调,麻黄忌用。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正虚邪实
(1)主症局部漫肿或微红微热,脓液淡黄淋漓,面色萎黄无华;唇舌色淡,苔薄黄,脉细弱或细数。
(2)处方金银花、黄芪各30g,当归20g,皂角刺15g,茯苓12g,白芷、白术、白芍、人参各10g,甘草6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5.气血两虚
(1)主症病程时间较长,病势迁延不愈,局部见肉芽水肿,色淡,脓水清稀无味,心悸、气短、面色咣白,倦怠,食少纳呆;舌质淡。脉细弱。
(2)处方人参、陈皮各10g,茯苓、白芍各12g,熟地、黄芪各20g,当归15g,桂枝9g,甘草、远志、五味子各6g,生姜3g,大枣10枚。可酌加阿胶、鸡血藤以加强补血活血之功。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6.肝肾亏虚
(1)主症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四肢乏力;舌质淡红,脉沉细无力。
(2)处方偏阴虚者药用熟地黄20g,山茱萸12g,山药、茯苓、泽泻、丹皮各lOg;偏阳虚者药用熟地黄20g,山药、山茱萸、当归、枸杞子、杜仲、鹿角胶、菟丝子各10g,附子、肉桂各60g.
(3)方法 以上方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次服用9g,每日2~3次。
(二)名医经验
1.唐汉钧诊治经验
(l)重视健脾益气化湿唐教授认为,本病具有湿邪为患的特征,如病势缠绵,病程长,病变部位深,局部窦道常有黏滞或稀薄脓液,窦瘘形成。此多为湿热余毒未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