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
2012/6/25 16:16:00

    类风湿性关节炎(RA)简称类风关,是一种病因不明、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结缔组织疾病。它以关节滑膜炎症为病变基础,累及关节及其周围组织如软骨、韧带、肌腱和相连的骨骼。病变反复持续发作,最终导致进行性关节破坏,引起畸形、强直,导致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者残废。其次病变还使浆膜、心、肺、皮肤、眼、血管等结缔组织发生广泛的炎症,造成多脏器损害,所以又称类风湿病。但它毕竟以关节病变为主,因此,现沿袭国际上习惯名称,叫类风湿性关节炎。目前在国内外仍属病因不明的难治之症,对人类健康危害很大。本病一般属中医学“痹证”、“历节’’等范畴。
 
 
【中医经验集成】
 
(一)辩证论治
 
1. 风寒湿痹
    (1)主症关节肿胀疼痛重着,遇寒冷加重,局部不红不肿,口淡不渴;舌淡红或淡胖,苔白腻,脉玄紧或沉迟。
    (2)处方桂枝、白芍、知母、炮附子、防风、羌活、独活各lOg,白术15g,生薏苡仁30g,白芥子、炙甘草各5g,细辛3g.若关节疼痛,游走不定,病情反复,属风重者,可加用青风藤30g,海风藤15~20g,威灵仙、秦艽、豨莶草各10g,以疏风驱邪;若疼痛剧烈,紧痛不移,遇寒尤甚,得热缓解,属寒甚者,宜加重附子用量15~20g,加麻黄10g,干姜6g,海桐皮9g,以增强助阳驱寒止痛之效;若以关节沉重酸胀疼痛,肿胀重着不移为特点,属湿甚者,可加用泽泻10g,车前子15g,土茯苓、木瓜各12g,以达除湿之功。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风湿热痹
    (l)主症关节红肿疼痛,局部灼热,触之痛剧,得冷稍减,口渴不思饮,日轻夜重,心胸烦闷,或发热,尿黄;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2)处方通草、秦艽、木瓜、桂枝各10g,生石膏(先煎)、生薏苡仁、忍冬藤、滑石各30g,萆薢、防己各15g,生甘草6g.若湿浊甚者,加苍术15g;疼痛甚者,加姜黄12g,海桐皮20g;局部热重者,加知母15g,黄柏IOg;肢体肌肤赤丝缕缕者,加赤芍15g,丹皮12g.
    (3)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寒热夹杂
    (1)主症关节畸形、僵硬、肿痛,疼痛固定拒按,活动障碍,皮肤红斑或皮下结节,指甲瘀紫,关节肿痛怕冷,但又大便秘结,口干,口渴,汗多。
    (2)处方土茯苓、薏苡仁各20g,黄柏、制附子、知母、桂枝、干姜、白芥子、炮山甲各10g,白芍、黄芪、川芎、桃仁各30g,鸡血藤、桑寄生、怀牛膝各15g.关节、四肢肌肉痛甚者,加醋延胡索、赤芍各10g;关节变形、屈伸不利者,加地鳖虫10g,露蜂房12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肝肾亏虚
    (l)主症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少华,腰背冷痛、酸软,肢体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脉象细弱。
    (2)处方人参、杜仲、当归、川芎各10g,地黄、芍药、怀牛膝、桑寄生各15g,茯苓20g,忍冬藤、鸡血藤各25g,甘草6g.气虚甚者,加黄芪、党参各30g;骨质变形者,加透骨草、寻骨风各15g,自然铜10g.
 
    (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二)名医经验
 
1. 朱良春诊治经验
(1)益肾壮督朱老对于痹证的治疗,经过50年的临床探索,
从创制舒络合剂开始,发展为蠲痹通络丸,最后成熟于益肾蠲痹丸,使痹证(特别是顽痹)的治疗,有了较大的进展。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益肾壮督,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使正胜邪却;另一方面,蠲痹通络之剂,多辛温宣散,走而不守,药力难以持久。通过益肾壮督,使药力得以加强,药效得以延长,从而发挥了最佳的治疗作用,使治疗效果有了很大提高。益肾壮督包含两个含义:一是补益肝肾精血,二是温壮肾督阳气,阴充阳旺,自可驱邪外出。
(2)妙用虫药临床经常使用虫药,治疗顽痹更是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