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2/6/18 15:12:45
中美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既有高潮也有坎坷。历史上有过很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事件,但无一例外地都同中美各自国家发展的兴衰有关。19世纪,中国曾向美国输出过劳工,为修建北美东西铁路命脉作出了贡献,但那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清政府曾派出留美幼童,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但项目夭折,历史作用有限。美国历史上还出炉过“排华法”,将成千上万希望摆脱贫穷来美洲“淘金”的华人拒之门外,到现在还令人感到心酸。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抗日援华提案曾惊动美国国会山,美国向华提供过大量军事和经济的援助,著名的美国“飞虎队”直到今日还令中国民众怀念。亚洲当年最好的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是由美国慈善家洛克菲勒家族于1916年捐建的,这在美国虽然知者甚少,但在中国医学界却是无人不晓。毋庸置疑,中国早年很多一流的自然科学家和医生都在美国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也不乏有留美学人悲欢离合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两国中断往来达20余年之久。期间正好赶上美国50年代初的“婴儿潮”和中国50年代末的“生育潮”。中美新公民得到的信息大多出自各自政府的宣传机构,民间交流几乎没有,双方误解很深。上世纪70年代初,以反共著称的美国共和党总统尼克松突然转向,要打开中国的大门。最先受到中国政府的邀请,于l971年踏人中国国门的美国记者赖斯顿曾断言: “中国这个长期沉睡的巨人已经觉醒了。”尼克松的1972年访华踏破了中美交流的坚冰,而1979年卡特总统时期中美建交和邓小平副总理的访美才真正恢复了中美的全面交流。随后中美在经济、科技、文化及民间的交流与日俱增,大批中国学人留美,中国的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多年以来,中国一直自称为发展中国家,需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直到近年,谦虚的中国学者们才重新考虑“觉醒的巨人”的国际地位,开始回顾大国崛起的历史。
中国在近几十年来同美国交流中不断壮大是不争的事实。但中美交流存在严重的“阴阳平衡失调”,这种情况大概不能长久地持续下去。在物资贸易方面,中国处于绝对的“阳亢”,最明显的现象是美国到处是“中国制造”,美国人切身体验到,不用中国产品,几乎无法生存。而在文化方面,中国却是一派“阴虚”之症,美国享有绝对的“顺差”,在科学、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西方文化正在主导中国的社会。不知道中国人是否想过,没有西方的“舶来品”,中国的社会是否还能运行。
回顾近几十年来中美交流的历史,人们不难发现,能在西方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族和文化产品屈指可数,能够融人西方社会并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就更少得可怜。在美国能达到这样水准的中国国粹可能只有中餐、针灸、功夫三项了。希望将来中药也能逐渐在美国广泛普及,成为海外“新四大国粹”。
中国也曾有目的地向外宣传自己的文化,推荐自己的产品,但实际的效果并不一定同人们的愿望一致。在对外交流中,中国曾经使用过诸如“乒乓外交”、“熊猫外交”、“茅台外交”和“针灸外交”。最后的结果是,美国虽为体育大国,但乒乓球在美国从来没有热起来,美国本土的乒乓球运动员的水准实在不敢恭维;中国赠送的熊猫在美国虽深受欢迎,但它们一直水土不服,不肯为美国人生儿育女,还是后来“侨居”在美国的熊猫产下“中国公民”,经民选取名“泰山”,小泰山“签证到期”归国时,令美国粉丝心碎;茅台在中国为头号名酒,曾给尼克松总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中国烈酒并不适合美国人的胃口,也没能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