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不良
2012/5/8 9:04:17

    营养不良是由蛋白质和(或)热量不足而造成的慢性营养缺乏症,主要表现为渐进性皮下脂肪减少、体重下降、水肿、肌肉萎缩以及生长发育停滞,常伴有全身各系统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乱  除能量、蛋白质不足外,本病还常件有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微量元素的缺乏;多发生于3岁以下小儿:近年来城市发病巳逐午减少,但农村发病情况尚未明显下降属儿科较常见的疾病之一。
    引起本病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长期伙食喂养不合理:摄入饮食的质和量不足以满足机体的需要,或偏食导致各种营养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缺乏,或过食使小儿消化能力不能承受.影响吸收功能。
    2.消化系统及消耗性疾病的影响:如迁延性婴儿腹泻或双糖酶缺乏、肠吸收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先天性唇裂、腭裂、幽门肥厚性狭窄等畸形,麻疹、肝炎、结核等急性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等均可造成投入量减少,代谢及消耗增加或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利用障碍。
    3.先天不足和生理功能低下;如早产、多产、双胎者生后营养物质的需要量相对多,而他们的消化功能又相对较弱,易患营养不良。
 
有哪些症状
    病初体重增长减慢,随病情加重体重不增,甚至下降,久之身长也低于正常值。皮下脂肪消失的顺序为:腹部→躯干→臀部→四肢→面部。
    根据症状的轻重将台养不良分为以下3度。
    1度:体重比正常平均体重减少15%—25%,腹部脂肪层变薄,捏起皮下脂肪其皱沂的厚度为0.4—0. 8厘米,躯干部的皮下脂肪层亦变薄;皮肤颜色正常或稍苍白,弹性尚好;肌肉稍松弛;身长、体温及一般精神状念尚无明显改变。
    2度:体重比正常个均体重减少25%—40%,腹部皮下脂肪测量其厚度在o.4厘米以下,胸背部脂肪减少,肋骨及脊柱显著突出,四肢及臀部脂肪减少,面部亦较消瘦;皮肤苍白弹性差;肌张力低下;原来能站立或行走的小儿变为不能站立或行走;体温偏低且有波动;神经系统不稳定,睡眠不安;食欲低下,对食物的耐受力差;免疫功能低下。
    3度:体重比正常平均体重减少4D%以上,身高也低于正常儿;此时全身的皮下脂肪层都已消失,额部多皱纹,须部及颧骨突出,须部成长方形,似老人貌;皮肤呈灰白色,弹性消失,捏起皱折不易展平;头发干枯无华,呈棕红色,细而脆,易脱落;肌肉萎缩,肌张力增高,四肢挛缩;体温一般低于正常,且不稳定,遇有小病则忽高忽低,严重感染时体温亦可不升,脉搏弱而慢,心音低钝,血压偏低;呼吸表浅,精神极度萎靡,食欲低下或消失,对食物的耐受力更差,
稍有不慎则引起呕吐或腹泻;免疫功能低下,易于感染。大于3岁者分为轻、重两度。
    轻度:体重低于正常平均体重15%—30%,皮肤苍白,弹性差,皮下脂肪减少,肌肉轻度松弛.精神疗状轻微.易疲劳。
    重度:体重低于正常平均体重30%以上,皮肤明显苍白,弹性很差,皮下脂肪明显减少或消失,肌肉严重松弛,精神萎靡、不安或呆滞都很明显。
 
如何诊断
    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结合喂养史和急、慢性疾病史,即可做出诊断。
 
如何治疗
基本方一
    枸杞子5—9克.茯苓3—9克,党参9克,山药9克,熟地黄6克,炒白术6克,炒扁豆6克。
    *腹胀.腹泻,食欲不振,嗜食异物,加草豆蔻6克,乌梅6克,黄芪9克;
    *口渴,盗汗.去获谷.加麻黄根6克,天花粉9克;
    *鼻7L红赤,咳喘,加批把叶6克,百部6克;
    *口舌生疮,饺间烦躁,加竹叶3克,木通9克;
    *下痢,加白头翁12克;
    *腹痛,加使君子9克;
    *日久发热不迟,加地骨皮9克
    *阳虚,加炮干姜3克;
    *厌食,加鸡内金9克。
    上药加水煎煮2次,药液混合均匀,分2次服用,每日1剂。
    用于小儿营养不良
   
基本方二
    鲜羊肝50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