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
2012/5/6 12:45:16

      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在5岁以下小儿。病变主要在脊髓灰质,表现为弛缓性肌肉麻痹。病情轻重不一,轻度无瘫痪出现,严重者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大部分病例可治愈,仅小部分留下瘫痪后遗症、自从使用口服减毒活疫苗后,发病率明显降低。隐性感染及轻症瘫痪型患者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通过污染的水、食物、手及玩具为其主要传播方式。发病初期也可通过咽部排病毒,又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但为时短暂。人群具有普遍易感性,感染后获得同型病毒持久免疫力。6个月以下婴儿有来自母体的免疫抗体,故很少发病。因此,以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有哪些症状
    潜伏期为3—35天,一般为5--14天。根据病变范围及轻重,临床可分为以下几期。 
    1.前驱期;有发热、乏力、全身不适、上呼吸道感染及胃肠炎症
状,持续1--4天。
    2.瘫痪前期:可在前驱期症状消失后1—6天再次发热(双蜂热)而至本期,或由前驱期直接进入,或以本期直接起病,有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颈强直,克氏征阳性等,同时常有全身肌肉疼痛,多汗等。
    3.瘫痪期:多于病程2—7日,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瘫痪并逐渐加重,至体温正常盾停止。瘫痪有以下儿类。
    (1) 脊髓型:最常见。呈不对称迟缓性瘫痪,多为下肢,其次上肢,颈背肌、隔肌、肋间肌亦可瘫痪.近端大肌群较远端小肌群瘫痪出现早且重,感觉多不受影响。
    (2) 脑干型:病变主要在延髓及桥脑,可有颅神经麻痹、呼吸中枢麻痹、血管运动小枢麻痹等,并出现相应症状。
    (3) 脑型:较少见,合病毒性脑炎表现。
    (4) 混合型:以脊髓型合并;脑干型较多见。
    4.恢复期:一般恢复顺序是先四肢远端小肌群,后近端大肌群,肌腱反射随之出现,开始恢复较快,6个月后减慢,多数1年内恢复。
    5.后退症期:某些神经细胞损伤严重,相应肌群功能不能恢复,就会长期瘫痪,肌肉随之萎缩,肢体出现畸形如脊柱侧弯,足马蹄内翻或外翻,手下垂等。
 
如何诊断
    1.疑似病例:不能立即确定为其他病因的任何急性弛缓性麻痹的病例。
    2.确诊病例   
    (1) 与确诊脊髓灰质炎患者有接触史,潜伏期为2—35日(一般为7--14日),临床上出现发热、烦躁不安、多汗、项背强度及腓肠肌触痛等。热退后出现躯体或四肢肌张力减弱、深部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并出现不对称性弛缓性麻痹,无感觉障碍,后期有肌萎缩。
    (2) 发病60天后仍残留有弛缓性麻痹。
    (3) 从粪便,脑脊液,咽部分离到病毒,并鉴定为脊髓灰质炎病毒。
    (4) 从脑或脊髓组织个分离到病毒,并鉴定为脊髓灰质炎病毒。
    (5) 1个月内从未服过脊醋灰质炎疫苗,从脑脊液或血液中查到特异性IgM抗体。
    (6) 恢复期患者血清中的中和抗体或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或(2).或(1)和(2)。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3)加(5),或加(3)加(6).
 
如何治疗
基本方一
  生行膏15克,葛根12克,白芍12克,金银花12克,黄芩9克,甘草9克,黄连4。5克,蜈蚣3克,全蝎3克。
    *初起,加服紫雪丹;
    *无汗,加麻黄3克;
    *热甚,加大青叶9克,板蓝根9克,连翘9克;
    *麻痹在下肢,加牛膝9克,桑寄生9克;
    *麻痹在上肢,加川芎6克,地龙3克,桑寄生9克;
    *烦躁.加钩藤3克,龙胆草3克;
    *痛者,加天麻6员,芍药6克;
    *通络,加地龙3克,僵蚕6克;
    *口眼歪斜,加细辛2克,辛夷3克,川芎6克;
    *大小便闭结,用大柴胡汤加芒硝3克,车前子(包煎)9克,紫雪丹等。
    上药加水煎煮2次,药液混合均匀,分2次服用,每日一剂。
    用于急性发热期。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