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四季养生与冬病夏治
2012/2/28 14:12:03

 
一、四季养生
 
    中医学关于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是极其丰富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顺时养生。正如
 
《灵枢·本神》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养生的要求和目的是要使人的精神符合四时的性质,随时应变。现将有关四季养生法则
 
予以介绍。
 
    (一)春季养生法则
 
    春三月:这里所说的四季,是用农历节气区分。从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
 
雨至立夏前一日为春三月,不同于习惯上的正月、二月、三月。
 
    《素问·四气调神论》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少。”
 
    意思是说:春天三个月是生发的季节,也是一年的开始,好像天地从此再生,万物都有
 
发展的现象。人们要适应这环境,晚一些睡觉,早一些起床,在庭院里散散步,同时把束发
 
散开,衣上的带子也放宽,让身心感到舒畅活泼,还要内存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等愉快的意念,这是调养生气的方法。违反这方法,对内脏的“肝”是不利的,在夏天炎热
 
的时候,可能发生寒性疾病,承受夏天的“长”气就亏了。
 
    春季风虽暖,却有春寒。所以,春三月,须避春寒。民间有“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
 
送”的谚语,说明人体适应自然气候之必要性。故春和日暖之时,应防春寒酿患;寒温交织
 
之时,宜善激发生机。春乃阳气上升,发育万物之节气,养生之道,在于吸收春阳和暖之气,
 
以助生发,顺和春之阳气,活动肌肤,舒展筋骨以应春发。适当多增加步行活动,舒展四肢
 
以活筋脉,切不可经常萎靡不振的久坐、枯坐,经常以站立位,挺胸收腹,目视正前方,以
 
鼻徐徐吸气,以口缓缓呼气,做“六字诀”的“嘘”字功。因长嘘能治肝,肝属木,木在春而发,又因肝主筋,主动,最易被风所伤,居室宜渐开放,使空气流通,但夜间仍须防避风寒,春为一阳初动之期,阳气尚弱,天气渐暖,衣服宜渐减,不可顿减,使人受寒。房事宜节制,每月的望日可行房一次。此是根据“月圆则精满”的道理而规定的,其他时间不宜过
 
多放纵。饮食为“少酸宜食甘”,因春为肝木,主酸。春当减食酸味,益食甘味而养脾土。
 
冬去春临,因在寒冬季节,人多食厚腻、热性食物,多厚衣取暖,易积燥热于身心。春发之
 
季,便多发宿疾、陈病;春阳之时,便多显倦怠困乏。故春季善食凉性食物,以化解壅滞于
 
脏腑之热结、痰涎,此乃强健身体之法。
 
    (二)夏季养生法则
 
    夏三月:从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至立秋前一目为夏三月。
 
    《素问·四气调神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痃疟。”
 
    意思是说:夏天三个月是繁荣的季节,天地交泰,草木都在开花结果。人们应该晚些睡,
 
早些起,不要厌恶日长,并使心里没有郁怒,毛孔能够宣通,好比百花齐放,喜形于色,这
 
是调养夏天“长”气的方法。不如此,内伤于“心”,秋天易生痃疟,承受“收”气也就减
 
少,甚至冬天还要生病。
 
    夏季天虽热,却生湿。所以,夏三月须防范湿热,避免阴气侵袭机体而生疮疡。夏乃阳
 
气长,万物茂盛之季节。养生之道,宜吸收夏华实之气,以利生机。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