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健康与未病的概念
2012/2/28 13:50:28

 
  上世纪末,国际上围绕医学目的进行了两年的大讨论,最终认为:“医学不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是关于健康的科学。”“好的医生应是使人不生病的医生,而不仅是把病治好的医生。”健康和疾病预防已成为21世纪医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虽然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只是关注对疾病的认识、诊断和治疗的进步,忽略了从人的健康出发,研究和判断疾病的预防和发生发展趋势。在健康和疾病的不同状态之间,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因此,对健康状态的研究、对疾病复杂性的认识具有现实意义,对疾病未病防因、欲发除因、已发防变、病愈防复的研究更是疾病各级预防的必备手段。
 
    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指出,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良好适应能力和道德健康、生殖健康等五方面都具备才能称得上是健康。也就是说,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现代医学关于生命曲线的公式是健康一亚健康一疾病,中医学理论认为生命曲线的公式是未病一欲病一已病。虽然两者关于生命曲线的表达方式不同,但其中心思想却是相同的。已病就是已经发生了疾病,积极防治是被大家所熟知的。如果对于什么是未病、什么是欲病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则更有益于民众的身心健康。   
 
    一、健康的概念
 
    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健康被常人理解为是“不生病”的生理概念,人们普遍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疾病,有病就意味着不健康。后来,有人把健康定义为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格健壮,精力充沛并具备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实际上,这个定义也不够全面,没有关注到人精神的、心理的健康。但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不断加深,现代人已经普遍认为,健康不仅是指四肢健全、躯体无病,还要求精神上有一个完好的状态。心理、社会、文化因素同生物生理因素一样,与人的健康、疾病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何谓健康(health)?1948年,WHO在其《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l978年《阿拉木图宣言》重申:健康不仅是与疾病和体虚的匿迹,而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总体状态,是基本的人权,达到尽可能高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的一项最重要的社会性目标。l982年,WH0对健康的定义又做了修改和补充,在人的心理、生理、社会的三要素中加进了“道德健康”,形成了人的生理、心理、道德和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相适应的整体观念。这可以说是人类对健康的一个较完整、科学的认识。健康新概念中的人,已经不仅仅是生物意义上的人,而且是社会的人了。1992年,WHO在《维多利亚宣言》中首次提出了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四大健康基石。四大健康基石是有史以来人类康寿经验的大总结,可以说,人类从此步人了自觉的健康时代。
 
    由此可见,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还应有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只有当一个人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处在一个良好状态时,才是真正的健康。现代健康观的核心思想应该是“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是一种社会协调发展型的健康观。
 
    《维多利亚宣言》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永远的遗憾:没有提出健康保障。既使人们百分之百地做到了宣言中的四条,人类也无法进入自主的健康时代。预防才是健康的保障,因此,强调预防,重视治未病,使生命达到最高境界,即无疾而终,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
 
    中医对健康、无病、未病和疾病有自己的认识,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认识也在进步与更新。中文中健康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