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针灸、火罐与推拿按摩
2012/2/28 14:14:23

 
  一、针灸
 
    针灸是中医学中一门独特的疗法。“针”即针刺,以针刺人人体穴位治病。它依据的是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辨证原则,进针后通过补、泻、平补平泻等手法的配合运用,以
 
取得人体本身的调节反应;“灸”即艾灸,以火点燃艾炷或艾条,烧灼穴位,将热力透入肌
 
肤,以温通气血。针灸就是以这种方式刺激体表穴位,并通过全身经络的传导,来调整气血
 
和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病保健”的目的。针对亚健康的调治应体现自
 
然、安全、有效、无副作用的原则,具有中医特色的针灸疗法恰恰体现了这一原则,通过刺
 
激经络和腧穴,调节机体脏腑、气血、经络的阴阳平衡,泻其有余,补其不足,使机体处于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
 
    以往的实验已经证实,针灸能双向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并减轻肌肉的疲倦。
 
这里简单地介绍一些常用的保健要穴。
 
    1.百会
 
    取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简便而正确的取穴方法
 
为,于前后正中线和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
 
    作用:本穴具有比较明显的双向调节作用,既可预防高血压,又能防止血压过低引起休
 
克。近年来还用于预防竞技综合征。
 
    操作:①针法:用30号1寸毫针成l5。角向后平刺人0.5~0.8寸,也可从右往左刺入一针,成十字刺法。留针30分钟(预防高血压)至数小时(预防竞技综合征)。②灸法:以艾条作温和灸或雀啄灸法,每次10分钟或依据情况而定。
 
    2.印堂
 
    取穴:在额部,两眉头的中间。
 
    作用:本穴多与百会穴配合用于预防高血压、失眠及忧郁症等。
 
    操作:以l寸毫针自上至下平刺0.5寸。
 
    3.风池
 
    取穴:在项部,枕骨之下两侧,斜方肌外缘与胸锁乳突肌后缘之间的凹陷中。
 
    作用:主要用于预防普通感冒、流感、高血压。对预防某些眼病,如青光眼、白内障、
 
近视等也有一定作用。
 
    操作:①针法:本穴为易发生危险的穴位,作为预防用必须注意安全。据解剖学研究和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针尖向鼻尖方向刺入l~1.5寸最为安全,以针感向眼区、前额或头部放射为佳,留针20~30分钟。②灸法:用艾条做回旋灸l0~l5分钟。
 
    4.太阳
 
    取穴: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问,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作用:预防感冒、急性结膜炎以及头痛发作。
 
    操作:①直刺:以30号1寸针刺入0.5~0.8寸,至局部有酸胀感为度,留针30分钟,用以预防感冒。②平刺:以30号1.5寸针成l5°角向耳尖方向刺入1~1.2寸,留针30分钟,用以预防头痛。③点刺:以消毒细三棱针点刺出血,用以预防感冒和急性结膜炎。
 
    5.中脘
 
    取穴:在腹正中线上,脐上4寸。让患者仰卧,在胸骨剑突至脐心连线中点取之。
 
    作用:能调节脾胃功能、增强食欲。为传统的防病健身穴。
 
    操作:①针法:毫针直刺,深1.5~2.0寸,至上腹部闷胀沉重,或放射性胀痛,或胃部有收缩感。需注意的是,毫针以28~30号为宜,不可过度深刺,避免穿破腹膜。留针l5—20
 
分钟。②灸法:着肤灸,灸3~7壮,炷如黄豆大,宜无瘢痕灸;艾条灸,温和灸l5~20分钟。
 
    6.神阙(脐中)
 
    取穴:在脐窝正中。
 
    作用:本穴是古代重要保健穴之一。如宋代《扁鹊心书》提到:“凡用此灸,百病顿除,
 
延年益寿”。清代《针灸集成》也记述一老者,“年逾百岁,而甚壮健”,原因是“每交(指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灸脐中”之故。现代用此穴调节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