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食疗与膏方
2012/2/28 14:01:16
一、食疗
饮食疗法简称食疗,是将药物与食物相结合,通过饮食调理而达到治疗、保健的目的。中医认为,药食同源,药食并无截然界限。远古的人们正是从饮食中逐渐积累了一些医药知识,药食互相结合,良药不再苦口。食疗是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食疗之所以有效,在于它发挥了食物和药物的双重作用,不仅可以营养机体,补益脏腑,而且可以调和阴阳,益寿防老,是常用的中医治未病自然调理方法之一。
食疗操作便利,既可治疗和保健,又可调养身心,通过视觉、味觉等作用收到综合效果。谈到食疗,我们经常会想到药膳,药膳与食疗有联系,也有区别。药膳是指具有保健防病作用,包含有传统中药成分的特殊膳食,从膳食的内容和形式阐述膳食的特性,表达的是膳食的形态概念。食疗是指膳食产生的治疗功效,即以膳食作为手段进行治疗,从膳食的效能作
用阐述这种疗法的属性,表达的是膳食的功能概念。药膳发挥防病治病的作用,即是食疗。食疗中“食”的概念远比药膳广泛,它包含了药膳在内的所有饮食。故食疗不一定是药膳,但药膳则必定具备食疗功效。历代食养、食治所涉及的膳食主要是药膳。
人的体质有强弱不同和偏寒偏热之差,因此,食疗应该根据不同体质选择,而不能干篇一律。食疗主要应用于体质虚弱、病后康复、无病健身三个方面。在补益方面要分清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对症进食;在进食方面要分清偏寒、偏热体质,选择适当饮食。
气虚者
主要表现为易疲倦、气短、多汗、脉弱无力、舌质淡等。常用的补气食物有糯米、小米、
大麦、黄豆、栗子、大枣、苹果、牛肉、鲢鱼、鸡肉、黄花菜、香菇、胡萝卜、山药等。
血虚者
常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健忘、失眠、心慌、脉细而无力,也可出现血色素及
红细胞低于正常。常用补血类食物有小红枣、酸枣、胡萝卜、荔枝、红糖、甲鱼、牛肝、羊
肝、火腿、黑芝麻、乌骨鸡等。
阳虚者
主要表现为怕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疗原则宜温阳升气,忌寒凉。常用食物有核桃
仁、黑枣、韭菜、荔枝干、干姜、羊肉、狗肉、茴香、海虾、鹌鹑、雀肉等,不宜食用白木
耳及生冷瓜果。
阴虚者
主要表现为手足心热、心烦口干、便秘盗汗、舌红少苔。食疗原则宜滋补、清淡,忌用
温燥之品。常用食物为小麦、小米、大米、玉米、大白菜、菠菜、黄瓜、冬瓜、扁豆、白木
耳、紫菜、豆腐、西瓜、莲子、百合、鲫鱼、黄花鱼、甲鱼等。
偏寒者
主要表现为手足发凉、喜热恶寒。食疗原则为益气温中,散寒健脾。宜食温性、热性食
物,忌用寒凉、生冷食物。可常食糯米、黄米、小麦、面粉、羊肉、牛肉、鸡肉、鲫鱼等。
偏热者
主要表现为易口渴、喜凉恶热。食疗原则为清热,生津,养阴。宜食寒凉平性食物,忌用温燥伤阴食品。平时可食用陈仓米、小米、大米、薏米、赤小豆、绿豆、苦瓜等。
二、膏方
膏方,又叫膏剂,以其剂型为名,属于中医丸、散、膏、丹、酒、露、汤、锭八种剂型之一。在中医理论中,膏方是一种具有高级营养滋补和治疗预防综合作用的成药,是由经验丰富的中医专家利用自然规律和人体生理特点,根据各人的体质、病情,结合辨证施治而拟
定的膏滋药处方,经浓煎后掺入某些辅料而制成的一种稠厚状半流质或冻状剂型。膏方为内
服膏剂,因其起到滋补作用,也有人称其为滋补药。膏方又有人习惯称其为冬令膏方,顾名
思义是在冬季里服用。因为冬季人们为适应外界渐冷的气候,人体的生理做出相应的调整,
血液在消化道为多,此时,消化腺、消化酶分泌增多,食欲旺盛,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