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泡疗法
2009/2/10 15:15:15

    (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鹤膝风、黄痘型传染性肝炎、疟疾、白喉、小儿消化不良、颜面神经麻痹、过敏性鼻炎、牙周炎)
    发泡疗法又称天灸疗法和水灸疗法。是用一些能引起发泡的药物(如大蒜、白芥子、斑蝥等)捣碎敷在一定穴位上,使之发泡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对发泡疗法都有详细的记载。
    【操作方法】
    根据病情选择发泡药物,常用的发泡药物有大蒜、斑蝥、白芥子、鲜毛莨、巴豆、红娘子、吴茱萸、甘遂等,一般只选用一二种。根据病情确定发泡的穴位(或部位)。将发泡药物捣如泥,敷在选定的需要发泡的穴位(或部位)上,外用消毒纱布包扎好,不要将药弄掉或滑脱到别的部位去。敷发泡药后停一段时间,有的4小时后敷药处即起小泡,有的6小时后起泡,有的10小时后起泡,有的1日后起泡,有的则需3天后才起泡。待起泡后,揭去敷药。将水泡用消毒纱布包扎,预防感染。发泡处的皮肤愈合恢复后,还可再次发泡。
    【主治病症】
    一、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
    将斑蝥、石黄各等量研为细末,放在粘性强、不漏气的小膏药中心(若漏气,则不宜发泡),贴在关节病灶部位。如关节腔内积液过多,须先用注射器抽尽其中积液,然后发泡。大关节贴4张,贴成梅花形。腕、踝等较小关节贴3张,指关节贴1张,贴在外侧。24小时后(冷天可稍延长>将膏药取掉,表皮即起水泡。将水泡表皮剥落干净,揩干黄水,再贴上膏药。膏药须将大贝9g、花粉9g、赤芍9g、青黛9g,煅石膏120g、冰片2.4g,共研细末,拌匀入膏药内摊贴。24小时后再将此膏药揭下,贴上发散膏药(将桂心6g、公丁香6g、甘松9g、血竭9g、山羊血9g、制乳没各15g、麝香1。5g,研极细末,拌匀入膏药内),经四昼夜取下。在贴第3次发散膏时,患处有奇痒,不要轻易取下,也不要抓搔。如此3个疗程(约六七天为1疗程),可以治愈。当1个疗程结束后,须停数日,待发泡处的皮肤愈合恢复后,再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在用此法治疗的同时,还可配合内服药,如独活寄生汤、小续命汤、蠲痹汤等,水煎服,可增强疗效。经有人观察,此法有效率在90%以上,效果良好。
    二、鹤膝风(膝关节肿大)
    用白芥子(黑色芥菜子也可用)60g,研细粉,烧酒或黄酒调如糊状,摊布上,包敷膝关节肿痛处,于后即换,以局部发泡为度。保持清洁,预防感染。如泡破干痛,可涂以麻油。患者如见有发热形瘦,可加内服药,以提高疗效。此法对初起者效果较好。
    三、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取新鲜毛茛(按:毛茛属毛茛科多年生草木植物,俗称虎爪草或老虎脚底板。辛温有毒,不宜口服,为烈性皮肤刺激药)60g,洗净,加食盐4g,捣烂成泥状,敷于脐下或臀部。约10小时后,局部起泡,将药渣取下,再用生理盐水将局部洗净,所起的泡用消毒针头轻轻挑破,用消毒纱布包扎即可(毛茛敷脐下,亦可治水肿,但在尿利肿消后,必须用中药健脾益气之剂善后,否则疗效不巩固。
    四、疟疾
    用斑蝥末、白芥子末各如米粒大小,放在胶布上,在疟疾发作前3小时贴在第3胸椎处,4小时后揭去。亦可用鲜毛莨洗净,捣烂,敷大椎穴,方法同“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五、白喉
    巴豆(干燥色黄的不能用)去壳,研细,与朱砂粉各0.5g拌匀,放入普通小膏药中,贴印堂穴。经8小时后即可除去。局部皮肤红而带紫,伴有小泡。第2天溶成大泡,将泡用消毒针刺破,放出泡中液体,涂以龙胆紫。同时,应配合白喉抗毒素、青霉素等治疗。
    六、小儿消化不良
    用蓖麻子1~2粒去壳,杏仁1粒捣成泥状,拌入少许朱砂粉,敷印堂穴,外用小膏药固定,l~3日揭去,可见粟米样小水泡,不必挑破,任其自然吸收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