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线点灸
2009/2/9 14:38:04

        (临床各科属于畏寒、发热、肿块、疼痛、痿痹、麻木不仁、瘙痒等7个范畴的疾病)
        药线点灸是流传于壮族的一种民间疗法。它是用苎麻线经中药炮制后点燃,直接灼灸患者体表的特定穴位或部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操作方法】
        一、药线点灸疗法的材料
        药线点灸疗法的材料是药线,是用苎麻搓成并经过贵重药物溶液浸泡加工制成的。药线每条长30cm,每10条扎成1束。大小分为3种:一号药线直径为lmm,适用于灼灸皮肤较厚处的穴位与治疗癣类疾病,以及在冬季使用;二号药线直径为0.7mm,是最常用的一种,适用于各种病症;三号药线直径为0.25mm,适用于灼灸皮肤较薄处的穴位及小儿灸治。凡备用的药线宜用瓶装,并严密加盖,放置阴暗干燥处,不能放在高温或靠近火炉的地方,也不宜让阳光曝晒或强光照射,同时应防止受潮发霉,以免影响疗效。
        二、药线点灸常用腧穴
        药线点灸腧穴除传统的中医针灸腧穴外,尚有一部分特殊腧穴,现简述如下:
        1.梅花穴根据局部肿块的形状和大小,沿其周边和中部选取一组穴位,此组穴位呈梅花形,故名梅花穴。适用于治疗外科及内脏肿块性疾病。
        2.葵花穴根据局部皮肤病损的形状和大小,沿其周边及病陨部位选取一组穴位,此组穴位呈葵花形,故名葵花穴。适用于冶疗比较顽固的癣类和皮疹类疾病。
        3.莲花穴根据局部皮肤病损的形状和大小,沿其周边及病员部选取一组穴位,此组穴位呈莲花形,故名莲花穴。适用于治疗一般癣类和皮疹类疾病。
        4.结顶穴淋巴结附近或周围发生炎症,引起局部淋巴结肿大,取肿大之淋巴结顶部为穴。
        5.痔顶穴取外痔顶部为穴。
        6.长子穴皮疹类疾病,取首先出现的疹子或最大的疹子为穴。
        7.脐周四穴以神阙(脐中)为中心,旁开1.5寸,上下左右各取1穴,共4穴。配套应用,治胃肠病变。
        8.关常穴即取各关节部常用穴位,如膝关节部的膝眼(犊鼻)等。
        9.下迎香穴于迎香与巨髎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10.启闭穴于鼻孔外缘直下与唇边的连线,鼻孔外缘与口角的连线,及唇边线组成的三角形中心处取穴。
        11.鼻通穴于鼻梁两侧突出的高骨处取穴。
        12.新设穴风池穴直下,第4颈椎旁开约3.3cm,斜方肌外侧凹陷处取穴。
        13.下关元穴于脐下3.5寸,关元穴下0.5寸处取穴。
        14.膀胱3穴于尿液潴留而隆起之膀胱上缘取左、中、右3穴。主治尿潴留。
        15.止吐穴于鸠尾和膻中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16.外鱼际穴于第1掌骨上当翘起拇指时显示出的凹陷处取穴。
        17.食背穴于手背,当食指本节关节的中点取穴。
        18.食魁穴于手背,当食指次节关节的中点取穴。
        19.中背穴于手背,当中指本节关节的中点取穴。
        20.无魁穴于手背,当无名指次节关节的中点取穴。
        21.拇宣穴于两手拇指尖端,距指甲约O.5寸处取穴。
        22.外劳宫穴于手背,与劳宫穴相对处取穴。
        23.肩前穴垂臂,于腋前皱襞顶端与肩髃穴连线的中点取穴。
        24.十六路总火穴是治疗夹色症危重患者的一组特定穴位。
        这些穴位包括攒竹、头维、风池、‘中冲、足三里,除此之外还有①翼唇穴:于鼻翼至上唇垂直连线中点处取穴;②背八穴:从风门至大肠俞连线平分为5等分,两等分交界处取1穴,每边4穴,共8穴;③甲角穴:于拇趾指甲外侧旁开赤白肉际处取穴,左右各1穴;④肘凹穴:于肘后鹰头后方凹陷处取穴。
        25.上长强穴于长强穴上方凹陷中央处取穴。
        26.趾背穴于足拇趾本节背侧关节处取穴。
        27.燕口穴于两拇指相对,指尖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