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针疗法
2009/2/7 8:52:17
(偏头痛、耳鸣、耳聋、胁痛、牙痛、慢性咽炎、扁桃体炎、癫狂、高热昏迷、高热惊厥、高血压、神经衰弱、乳腺炎、小儿惊风、小儿高热、脚气、足趾麻木、胃痛、腹痛、呕吐、泄泻、便秘)
足针疗法是用针刺、艾灸或药物外敷足部一定穴位,用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素问•厥论》说:“阳气起于足五趾之表,阴气起足趾之里。”足三阴经起于足,足三阳经止于足。足阳明经脉止于足次趾的外侧端,其支脉进入足大趾和足三趾;足太阳经脉经足外侧赤白肉际,止于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足少阳经行于足背外侧,止于足四趾外侧端,其支脉斜入足大趾。足三阴经脉分别受与其相表里的阳经之交,分别起于足大趾的内侧、外馏和足底部,上行于足内侧赤白肉际、足背和足底等部位。手足三阴、三阳经通过表里经及同名经与足相联。奇经八脉中阳维脉及阴、阳跷脉起于足部。说明足与全身脏腑器官通过经脉联系起来。同时足也是足三阴、三阳的根部、本部所在部位,其经脉的五腧穴也多分布于足,这些腧穴都可以用于治疗头、面、五官、脏腑、躯干等远隔部位的病症。通过长期观察,人们发现足与整体的关系,如同一个胎儿平卧在足的掌面,头部位于足跟,臀部朝着足趾,五脏六腑分布在跖面中部。根据这一规律,在经络、经穴理论基础上,在足部确定了一些新的穴位,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激发人体经气,以调整脏腑和各部组织器官的联系,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操作方法】
一、穴位定位与主治
为取穴方便,将足部按骨度分寸折量,方法如下:足跟后缘中点与2、3趾间连线折为10寸,此线定为正中线。足内、外踝顶点与足底内外缘垂直线折为3寸。足跟部最宽处距离为3寸。足底各趾间与足跟后缘连线平行于正中线,其间隔各为1寸。
足部基础穴
1.足底部
(1)头穴:位于足跟下赤白肉际中点处前1寸。主治头痛、牙痛。
(2)鼻穴:在头区前1寸,与足跟及头穴对直。主治急慢性鼻炎。
(3)目穴:在鼻穴外0.6寸处。主治急、慢性眼科疾患。
(4)耳穴:在鼻穴外1.2寸处。主治耳鸣耳聋。
(5)口穴:鼻穴前1寸,与鼻穴对直。主治牙痛、咽痛、扁桃体炎。
(6)喉穴:口穴前0.6寸,与口穴对直。主治发热、咽炎、扁桃体炎、感冒。
(7)再生:喉穴前0.6寸,与喉穴对直。主治颅内和脊髓肿痛,可镇痛并改善其症状,刺激时透向跟腱两侧。
(8)心穴:在再生穴前o.5寸,与再生穴对直。主治高血压、心衰、喉炎、舌炎、失眠多梦。
(9)肺穴:在心穴旁开1寸、稍后O.1寸处。主治咳嗽、气喘、胸痛。
(10)安眠:在心穴前0.6寸,与心穴对直。主治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癔病。
(11)胃穴:在安眠穴前0.8寸,与安眠穴对直。主治胃痛、呕吐、消化不良。
(12)肝穴:在胃穴内侧1.2寸。主治慢性肝炎、胆囊炎、目疾、肋间神经痛。
(13)脾穴:在胃穴外侧1.2寸。主治消化不良、尿闭、血液病。
(14)胆穴:在肝穴后0.3寸,与肝穴对直。主治胆囊炎、胁肋痛。
(15)小肠穴:在胃穴外1寸、前O.3寸,与肺穴对直。主治肠鸣、腹痛。
(16)前后隐珠穴:前隐珠在涌泉穴前O.4寸,后隐珠穴在涌泉穴后o.6寸,与涌泉对直。主治高血压、精神分裂症、癫痫、高热昏迷。
(17)涌泉穴:足底中,足趾跖屈时的凹陷中。主治高血压、头顶痛、小儿抽搐、休克、癫痫。
(18)肾穴:涌泉穴旁开l寸,与小肠对直。主治高血压、精神分裂症、急性腰痛、尿潴留。
(19)癌根1穴:位于肝穴前1寸,与肝穴对直。对胃、贲门、食管下段肿瘤有镇痛和改善症状的效果。按摩刺激时,宜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