臌 胀
2012/2/19 22:58:36
臌胀一证是指腹部臌胀如鼓的病证。其特点是腹部胀大如鼓,青筋暴露,面色皮肤苍黄。臌胀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水胀篇》日:“臌胀……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其名在不同医籍中其名各异,如水蛊、鼓证、蛊胀、臌脖、蜘蛛蛊、单腹胀等。
前人根据病因病机可分为气臌、水臌、血臌、虫臌。气臌中空无物,其状如鼓;水臌、血臌、虫臌中实有物,其病常相同。
【病因病机】本病成因,《黄帝内经》认为是浊气在上;《诸病源候论》认为与感染水毒有关;朱震亨、张景岳等认为是情志、饮食、饮酒引发。
本病主要是肝、脾、肾三脏受病。情志失调,肝气郁结,克脾制土,使血气凝滞,隧道壅塞而成臌胀;思虑过度,脾气受损,健运失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水湿输布失调,存留体内而为胀;房室劳倦,肾阴耗损,肝不得荣,肝脾益惫,或肾阳不振,无以养土,另使膀胱气化不利,使水浊血瘀而成;涉水感染,受病失治,渐伤肝脾,升降失常,清浊相混,渐积而成;患黄疸等失治误治,迁延日久,湿热蕴蒸,损脾伤肝,气血凝滞,渐成臌胀。上述诸因,使肝脾俱病,其疏泄、健运失常,清浊相混,气血凝聚而致成臌。肝脾日虚,进而累肾,肾虚及膀胱,气化不利,水血壅结,使实者更实,虚者更虚,病陷危境。
临床症见腹部胀大,病初按之柔软,病进则渐现坚硬,甚者腹露青筋,脐突面黄,形体消瘦,饮食日减,胁下积块等症。
【辨证用药】本病证情复杂,虚实互见,概括可分实胀、虚胀二类,其治疗原则宜攻补兼施,或先攻后补、先补后攻。
1.实胀气湿阻滞者用疏肝理气、祛湿消胀法,方如柴胡疏肝汤;寒湿困脾者用健脾化湿法,方如实脾散;湿热壅盛者用清热利湿、攻下逐水法,方如中满分消丸、舟车丸;瘀血阻滞者用活血化瘀法,方如调营饮。
2.虚胀脾肾阳虚者用温阳健脾补肾法,方如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五苓散等;肝肾阴虚者用滋阴补血、养肝益肾法,方如六味地黄丸;虫臌者用化瘀通络、行气利水兼补气血法,方如化瘀汤加减。
【典型医案】刘某,女,53岁,工人。主诉患气臌腹胀缠绵已20余年。
20年前因生气后自觉腹部胀满不适,且症状逐渐加重,虽经多方调治,仍无明显起色,其饮食、二便如常。检查腹胀如鼓,中空无物,叩之有声,无移动性浊音。化验血、尿、便常规及肝功等均正常。
症见腹部胀满如鼓,中空无物,叩之有声,余如常人,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此因肝郁气滞,失其调达之性,脾虚湿,气壅湿阻而生胀满。治以疏肝理气、散结除满法。
处方:白芍、郁金、川厚朴、槟榔片、川楝子、枳壳、香附、木香、土鳖虫、五灵脂、红花(后下)各15克。水煎服。
服药l周后自觉腹中稍宽,腹满亦减。药已中病,效不更方,加减变化治疗30天,已如常人,身无不适,停药,治愈。
【附方】
柴胡疏肝汤(《金匮翼》) 见“胃痛”。
实脾散(《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附子、干姜、白术、甘草、厚朴、木香、草果仁、大腹子、白茯苓、木瓜、生姜、大枣。功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主治:阳虚水肿。
中满分消丸(《兰室秘藏》) 组成:厚朴、枳实、黄连、黄芩、知母、半夏、陈皮、茯苓、猪苓、泽泻、砂仁、于姜、姜黄、人参、白术、甘草。功用:清热利湿,理气消胀。主治:湿热蕴结,脘腹胀痛。
舟车丸(《景岳全书》) 组成:黑牵牛子、甘遂、芫花、大戟、大黄、青皮、陈皮、木香、槟榔、轻粉。功用:行气逐水。主治:水热内壅,气机阻滞。
调营汤(《证治准绳》) 组成:莪术、川芎、当归、延胡索、赤芍、瞿麦、大黄、槟榔、陈皮、大腹皮、葶苈子、赤茯苓、桑白皮、细辛、肉桂、甘草。功用:活血化瘀,温阳健脾,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