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痛
2012/2/19 22:55:31
痹是痹塞不通。当人身体受到外邪侵袭之后,气血受阻,流通不畅,出现肌肉、关节酸楚、麻木、疼痛等症状。痹病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详细的论述。《素问·痹论》日:“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本病是由于风寒湿邪侵犯人体,流注经络,致使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而发病。
【病因病机】痹病是由于身体虚弱,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复受外邪侵袭,入犯经络,气血瘀阻而成。《素问·痹论》日:“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其寒气胜者为痛痹,其湿气胜者为著痹。”《济生方》说:“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
如果素体阳盛,内有蕴热,感以外邪,邪从热化,骤然发病,而成热痹。尤在泾说:“脏腑经络,先有蓄热,而复遇风寒湿气客之,热为寒郁,气不得通,久之寒亦化热,则君痹焓然而闷也”(《金匮翼》)。或者风寒湿痹经久不愈,邪滞经络,蕴积化热,亦成热痹。《类证治裁》说:“初因风寒湿邪郁痹阴分,久则化热攻痛。”
如果外邪在人体郁久,迁延不愈,可以累及脏腑,引起脏腑的病变。故《素问·痹论》日:“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临床症状:①行痹。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便,游走不定,脉多浮。②痛痹。肢体关节疼痛较剧,屈伸不利,痛处固定,遇寒痛增,得热则缓。③著痹。肢体关节疼痛重着,肌肤麻木,手足笨重,脉多濡缓。④热痹。关节疼痛,不能活动,局部红肿灼热,脉多滑数。
【辨证用药】本病病机是由外邪进犯人体经络而发病,治疗当以祛邪通络为主。根据病邪及临床证候,分别运用祛风、散寒、除湿、清热等法。
1.行痹治以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用防风汤。
处方:防风、当归、茯苓、秦艽、羌活、独活、乳香、没药。
方中防风、秦艽、独活、羌活、茯苓祛风散寒胜湿;当归、乳香、没药养血和营,通络止痛。
2.痛痹治以散寒通络,祛风胜湿。方用乌头汤。
处方:川乌、芍药、黄芪、麻黄、乳香、没药。
方中川乌驱逐寒邪除湿;黄芪益气实卫以制太过;芍药开血痹以通脉;麻黄通阳开痹;乳香、没药通络止痛。
3.著痹治以除湿通络,散寒祛风。方用薏苡仁汤。
处方:薏苡仁、当归、防风、川乌、苍术、麻黄。
方中薏苡仁、苍术利湿健脾;川乌、麻黄开痹逐寒;防风散风;当归和血通络止痛。
4.热痹治以清热通络,散风祛湿。方用白虎加桂枝汤。
处方:生石膏、知母、桂枝、甘草、粳米、桑枝。
方中生石膏清热生津;桂枝疏风散邪和营卫;知母、桑枝清热通络;甘草、粳米和药调中。
【典型医案】傅某,男,53岁。主诉两胯部疼痛45天。
患者45天前始出现两髋部疼痛,活动受限,卧床不能下地活动,在某医院检查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经对症治疗效果不显,遂来就诊。
症见双髋部疼痛,活动受限,活动时需要人搀扶,局部不红肿。骨盆平片可见腰椎增生。血沉:第1小时27毫米。诊断寒痹证(风湿性关节炎)。
此乃寒湿侵犯经络,留于关节,经络阻滞,气血不通所致。治以驱寒祛湿,通络止痛。方用金匮乌头汤加减。
处方:川乌15克(先煎),桂枝10克(后下),黄芪30克,当归15克,茯苓30克,木瓜l5克,牛膝l5克,白芍l5克,薏苡仁20克,秦艽l5克,红花l5克(后下)。水煎服。
上方加减共服用50天,症状消失。血沉:第1小时l0毫米。痊愈,已能参加劳动。随访2年,未复发。
【附方】
防风汤(《宣明论方》)组成:防风、当归、赤茯苓、杏仁、黄芩、秦艽、葛根、麻黄、甘草。功用:祛风散寒,除湿止痛。主治:行痹。
乌头汤(《金匮要略》) 见“历节风”。
薏苡仁汤(《类证治裁》) 组成:薏苡仁、川芎、当归、麻黄、桂枝、羌活、独活、防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