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病(神经官能症)
2012/2/19 22:39:59
百合病类似现代医学的神经官能症。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病因病机】由于精神刺激,或病后“余邪逗留,血气不润,或在病前,热气先动,血津受烁……伤热而热仍留”。胃之大络为虚里,为脉宗气,处近于心,因其受邪,留于经脉,经脉枯涩,伤及心血,血运不畅,致成辗转不运,而心主血脉、主神志,《素问.痿论》星:“心主身之血脉。”《素问·六节脏象论》日:“心者……其充在血脉。”《灵枢。本神篇》日:‘‘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脉和缓有力,心气不足,血脉空虚,脉病必及神。心主神,邪进著于心,故其发无定状,“如有神灵”。肺主气,《素问.阴阳应象查论》日“天气通于神”,中医有“肺朝百脉”之说,《素问.五脏生成篇》日“诸气者,皆属于肺”。宗气通过心肺而布散全身,营养四肢百骸、组织器官,维持正常功能,可见肺在主一身之气,肺有病则气失兵所主而发病。
. 临床症见意欲食而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辗转不适,口苦,小便赤,脉微数,得药则吐利,溺时头痛,而头不痛淅淅然,或溺时快然但头眩等。
【辨证用药】本病治当疏肝怡情、安神定惊为治,其疾可瘳。百合病以其有邪(“口苦小便赤’’可知其邪热为病),邪气逗留,知其为实,以其得之病后(“发汗、下、吐之后”),知其为虚根据“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实则当攻而忌补、虚则当补而忌攻,即《素问.五常政大论》所指“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天殃,,之意。本病
虚实错杂,补泻皆不宜。补则碍邪,泻则伤正。然其为实者而不能不泻,其为虚者又不能不补。泻者不能以硝、黄,补者不能用参、芪。故百合最当,《神农本草经》言其有“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之功效,汉·张仲景对本证首选百合,随其证而
“各随证治之”,既补虚又攻邪,而攻邪又不伤正,用于本证,最合病机,恰到好处,真乃良药。
因病后汗、吐、下法而得者,汗则伤气,邪搏结气分而为消渴热中,用百合知母汤;只因热邪而无汗下者,津血不润,以津血并润之法,用百合地黄汤。
处方:百合、生地黄。
百合有润肺补虚、宁神安心之功,又有祛邪清热、利大小便之能,补不助邪,攻不伤正,为除邪利小便专药。故《神农本草经》言其“主邪气……利大小便、补中益气”。陶厚堂《百合病赘言》说:“百合者,因滋肾润燥。其性苦寒而不燥,上清肺火、中能凉胃、下泻肾火。”《神农本草经》谓其“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生地黄甘寒,清热凉血生津,凉而不滞,润而不腻。两药合用治疗本病最为得当。
【典型医案】林某,女,27岁。主诉全身乏力、烦躁不宁、少食已年余。
1年前出现全身乏力、烦躁少眠、心神不宁、口苦少食等症。经过各种检查均正常,诊断为神经官能症,用地西泮(安定)片、谷维素及中药等治疗,而症状时减时增,绵延不断而至今。
症见全身乏力,无精打采,烦躁不安,夜寐不宁,时有筋脉拘急如抽状,精神无常,“常默然”,少食,时有闻食欲吐,或药入即吐,面色苍浮,舌淡胖、苔薄白,脉沉弦细。
此乃心肺阴虚、百脉受累之百合病。治以补心润肺、安神定志法。方用百合地黄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味治之。
处方:百合15克,生地黄30克,知母l5克,甘草l0克,小麦15克,大枣5枚,炒酸枣仁l5克,柏子仁15克,川贝母5克,合欢花10克,珍珠母30克,地骨皮15克,牡蛎30克。水煎服。
药后l0天症状大减,又20天痊愈。
[笔者按] 百合补肺阴,安心神;生地黄、知母滋阴补心清热;酸枣仁、柏子仁、合欢花养心安神镇惊;珍珠母、牡蛎平肝潜阳镇惊;地骨皮清虚热;川贝母配合欢花清肺虚有热之痰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