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 漏
2012/2/20 21:25:10

 
    崩漏是妇科常见病,又是疑难杂病,为多种妇科疾病的共有症状,如功能性子宫出血、女性生殖器炎、子宫肌瘤、内膜增生过长等都可归属本证。崩漏是指经血非时而下或持续不断者。经血势急如注,酷似山崩者,称崩;势缓如漏,淋漓不断者,叫漏。临床常两证并称,因两者可以互相转化。崩久不愈,病势日轻,转化为漏;漏血不止,病势El增,变化为崩。《素问·阴阳别论》日:“阴虚阳搏谓之崩。”《金匮要略·妇人妊娠脉证并治》日:“而得漏下不止。”
    【病因病机】本病病机是脏腑、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而使之妄行。《诸病源候论·崩中漏下候》说:“冲任之脉虚损,不能约制其经血,故非时而下。”《丹溪心法》说:“崩下由脏腑伤损,冲任二脉血气俱虚也。”
    1.肾虚  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元阳,主蛰封藏功能,是气血之海,月经之源。肾虚失其封藏之权,冲任不固,不能约制经血而成崩漏。《东垣十书·兰室秘藏》说:“妇人血崩,是肾水阴虚不能镇守胞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
    2.脾虚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而升清、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失其统摄之职,冲任失固,经血失约而发病。《妇科玉尺》说:“思虚伤脾,不能摄血致令妄行。”
    3.血热素体阴虚,虚火内炽,或素体阳亢化火,扰动血海,而使经血妄行。《傅青主女科·血海太热血崩》说:“冲脉太热而血即沸,血崩之为病,正冲脉之太热也。”
    4.血瘀七情内伤等使冲任郁滞,血不归经而发病。《傅青主女科·内跌血崩》说:“闪挫受伤,以致恶血下流,有如血崩之状者……乃是瘀血作祟。”
    临床症状:①虚证。经血不断,色清而淡,疲倦气短,懒言少食。兼阳虚则小腹寒冷而痛,畏冷形寒;如有阴虚则现心烦潮热等。②实证。暴崩或淋漓,内有血块,小腹胀痛,连及胸胁,易怒性急,善太息。有瘀者经色紫黑有块,小腹痛而拒按,块去痛减;有热则烦热口渴等。
    【辨证用药】本证以失血为主症。根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在治疗上应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明·方约之)。
    1.塞流即止血,为急则治标之法。塞流以速止其血,防伤气脱气。气以通为用,血以和为贵。中医在治疗出血证时,常止血塞流同时又佐以活血,始终注意防止血止而留瘀。《血证论·吐血》说:“唯以止血为第一要法,血止之后,其离经之血而未吐出者,
是为瘀血……必当为消除,以免后来诸患,故以消瘀为第二法。”可选用独参汤(《十药神书》)、参附汤(《世医得效方》:人参、附子、生姜、大枣)、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人参、麦冬、五味子)加减,以固气摄血。待病势稍缓,而继用辨证论治。临床中常止血消瘀并用,使止中有行,行中有止。止血之药不独用,免有留瘀之患。宜止血药中伍以活血药。止血药常用炭剂,如地榆炭、血余炭、生地黄炭、贯仲炭、仙鹤草等;化瘀药如茜草、红花、益母草、当归、丹参等。
    2.澄源  即固本,正本求源,亦即求因治本。宜辨证论治。气虚者,补气摄血,方如四君子汤、归脾汤;气郁者,舒郁调肝,方如丹栀逍遥散;血热者,清热凉血,方如保阴煎、犀角地黄汤;劳伤者,补气固冲,方如右归丸、左归丸、固本止崩汤;血瘀者,活血化瘀行滞,方如失笑散、四物汤。临床时不可妄投乱用,免犯虚虚实实之戒。
    3.复旧  即善后调理之法。或补肾,或调肝,或扶脾,重在调和脾胃。病后恢复,主要靠气血,气血生成又赖于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调脾胃,使中焦健运,生化有源,血便自无。临床对不同年龄段者宜分而调治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