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手术后宜忌
2009/1/20 16:15:51

  一、腹部手术后宜取半卧位
  人体腹腔的表面和腹壁内侧各有一层腹膜保护着腹腔内的脏器。它的总面积几乎与皮肤的面积相等。在正常情况下,腹膜能分泌少量浆液来润滑腹腔,使内脏活动时减少接触面之间的摩擦。同时,腹膜对液体和微小的颗粒又有强大的吸收机能,特别是对液体的吸收,每小时可多达体重的8%。然而,腹膜各部分的吸收能力又有所不同,上腹部比下腹部强。根据这一解剖生理特点,腹部手术后的病人取半卧位,可使手术后的渗出物因重力作用沿肠襻间下流,最后聚集局限在盆腔内。这样,一方面可减少腹内器官与渗出物的接触面,减少继发感染,减少腹膜对细菌毒素的吸收。另一方面,有利于局部开口引流,使手术处伤口早日愈合。而且,半卧位还有利于排出呼吸道的分泌物,避免得吸入性肺炎。由此可见,腹部手术后取半卧位是保证病人及早康复的重要的一环。
  二、宜常吃鱼
  鱼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消化吸收率可达96%。鱼所含蛋白质氨基酸的组成和人体相似,它可供给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鱼含的钙、磷也比其他肉类高,而且它是人体许多维生素的重要来源。鱼肉细嫩,结构细致,煮熟后损失水分极少,是肉类中最易消化的。
  对手术后病人来说,由于组织损伤,血液流失,蛋白质破坏分解增多,如果病人禁食,蛋白质摄入少,而通过静脉输液、输血补给的蛋白质是很微少的。伤口愈合全靠蛋白质。因此,一个手术后不久、消化功能低下的病人,食入易消化、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是十分必要的。而鱼所具有的这些优点,对一个经历了手术创伤的病人来说是非常合适的。
  三、腹部手术后宜早期下床活动
  当你做了腹部手术后,医生常会嘱咐你要尽量早期下床活动。其原因是在正常情况下,腹膜会经常渗出少量液体以减少脏器之间的摩擦,脏器间不会发生粘连。然而由于腹部手术使腹膜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腹膜为了抵御手术创伤、出血、异物、炎症等对它的刺激,就进行“自卫还击”;渗出大量的白细胞、吞噬细胞和抗体,还围歼细菌,吞噬异物,清除坏死组织。同时,腹膜损伤面还有纤维素渗出,伤面周围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沿着纤维素进入创面,分别生成新生毛细血管和胶原纤维。这种新生的结缔组织像伤口愈合过程的结疤一样,使肠管之间、肠与大网膜、肠系膜之间相互粘合在一起,于是形成肠粘连。另外,手术中肠管受到了牵拉翻动,肠管过久暴露在腹腔外,以及麻醉等因素,均能引起肠管反射性麻痹,使肠管的运动机能发生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病人如能早期下床活动,则由于体位的变换和重力的影响,肠管就能恢复正常的生理排列,尽快恢复肠蠕动,也能及早“拉断”新生的结缔组织,有利于防止肠粘连。
  一般来说,阑尾炎手术后第二天宜下床活动,胃、肠、胆道等手术后第三天,拔除胃管后即可下床活动。虽然,引起肠粘连的因素很多,但实践证明,手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无疑是免除术后腹痛反复发作、预防肠粘连的重要措施之一。
  四、胃肠手术后胀气宜服中药调理
  胃肠手术后的当天晚上,可开始服用中药”扶正理气汤”,以防治胀气。方剂为:枳壳10克,厚朴6克。山楂12克,神曲12克,谷芽6克,麦芽6克,元胡6克,木香6克,陈皮6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共服3剂。对不能口服中药的病人,在没有禁忌症的前提下,可用新斯的明0.5毫克于足三里穴位注射,以促进肠蠕动。
  五、宜做腹部轻柔按摩
  在胃肠手术后,出现胀气,可用掌根和手指在腹部从上至下做圆形循环移动(按摩),动作要轻柔,以病人自觉舒适、能耐受为度。一般按摩15分钟后,病人的肠胀气感觉就会减轻,说明已有肠蠕动出现。
  六、宜用松节油热敷腹部
  胃肠手术后,为了促进肠蠕动恢复,宜用松节油热敷腹部。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唐汉图书管理系统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