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3.针法歌

[日期:2009-01-11]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未知 [字体: ]

  作者自撰。介绍了持针之法,针刺时体位、角度和深度之法则,针刺得气治神之要,催气行气六种方法的操作及作用,八种补泻手法的操作方法,以及古代刺法,如治病八法之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等,飞经走气四法,《内经》记载之九刺、五刺、十二刺的方法及所主病症等,这些内容皆为临床刺法所常用,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持针法歌

 

持针之法需先知,持针之法有不同姿势

左押右刺不同式,左手为押手,右手为刺手

右轻徐入不痛因,右手持针徐徐而入,即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左重多按气散之,左手重掐,以令气散,且可定穴、激发经气、帮右手御针

知为针者信其左,故古人有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之说

不知为针右为执,

双手协调减疼痛,左右配合协调方可顺利进针

右推左持而御之右持针而刺入,左夹针而护之,即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之意

 

◎针刺体位角度深度歌

 

进针之时先审视,针剌之前,需有几事必先明于心

再令患者摆姿势,其一:针刺体位

正侧反卧皆可用,可有正卧、侧卧、俯卧之不同

患者舒适为宗旨,但总以暴露穴位、惠者放松舒适为宗旨

还有正坐直立位,其他还有坐位、立位

如无需要不可施,如非针刺所需,一般多采用卧位

初诊病人犹需慎,尤其是初诊患者犹需谨慎

体位针感防晕针。注意针感强度、患者体位以防其晕针

进针角度要认真,其二:进针角度

斜刺平刺直刺深,可有平刺、斜刺、直刺之不同

内脏之处需斜刺,在内脏表面及肌肉浅薄之处当斜刺,如胸背

平刺沿皮透两针,在骨上、皮下当平刺,即沿皮刺、横刺,如头面

若问针刺应多深,在四肢大部皆可用直刺之法

天时病患人为本,其三:针剌深度

壮硕之人深而留,针刺深浅决定多种因素,一患者年龄;二体质

婴翁瘦弱疾勿深,青壮之年,形盛体强者可深刺;婴翁瘦弱之人当浅刺

头面胸背针宜浅,部位,头面胸背浅,四肢臀腹深

四肢臀腹宜当深,背部薄如饼,腹部深似井

阳经在表针宜浮,经络,经在里而络在表,阳经在表而阴经在里

阴经在里针需沉,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

脉实深刺虚浅之,即肘臂腿膝经脉深,故深刺;腕踝指趾经脉浅,刺之浅

养脉出邪此为真,五日病情,脉实病实者深刺,脉虚病虚者浅刺,表证浅刺、里证深刺

春夏浅兮秋冬深,六日时令,春夏阳气在上而浅刺,秋冬阳气在下当深刺

总以得气度浅深。七日得气,针刺的目的在于得气,只有得气才可调气祛邪

 

◎得气治神歌

 

刺法之要在得气,针刺关键在于得气

酸麻重胀方祛疾,者有酸麻重胀或疼、凉热、蚁行、触电等感觉,皆为针刺感应

医者手下沉涩紧,医者手下则有沉、涩、重、紧之感

补泻手法再施起。只有在得气基础上,方可行补泻之法

得气之效似日月,得气与否之于治病,如日明月晦之分明

如风吹云汤沃雪;古人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

气之至也鱼吞钩,窦氏云: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

气不至时处幽阙。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凡刺之法本于神,针剌之最高境界乃在于治神,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调神守神方为真,是指对患者精神状态和机体变化的把握

目无外视手握虎,守神之法当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体会针下感觉、观察病人反应

心无内慕待贵人。神在秋毫,属意病者之意,亦即粗守形,上守神

 

◎催气行气六法歌

 

针刺之效气为期,针刺疗效是以得气为首要

催气行气最相宜,故有催气行气之法,以使气行或气至

针感全无可催气,在针刺没有得气时,可用六法以催气

行气至后可祛疾。针刺得气后,亦可用之以行气

循法施术经脉依,循法是以经络循行为依据

激发经气催气疾,可激发经气、推动经气、催使得气

沿经上下轻循按,其法是以手指沿经脉方向,在刺穴上下循按

前后左右气血聚。以使气血往来,上下均匀,气至沉紧

弹法施术留针中,弹法是应用在留针过程中

手指轻弹针振动,以手指轻弹针尾,使针体颤动

弹而努之是此法,弹而努之之意

催气行气在意中。可使气速行,有催气行气的作用

刮法施术气未至,刮法是在经气未至时

爪甲刮动拇示指,以拇、示指指甲上下刮动针柄

激发经气传而散,可激发经气,或加强针感以使之传导、扩散

抓而下之即是之。抓而下之之意

摇法持针轻摇动,摇法是手持针柄轻轻摇动

摇以行气是为用,而行经气,即摇以行气之意

直立而摇强感应,其法有二,直立而摇针身,可加强感应

倒卧摇之使气通。倒卧针身而摇,可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

飞法施术似鸟翔,飞法是指以拇、示两指捻搓针柄数次

三搓三捻鸟飞状,再张开两指,状如小鸟飞翔之状

飞鸟展翅似手颤,手颤之状似鸟之翅膀

催气行气针感强。可催气、行气,使针感增强

震颤法在进针后,震颤法是在针入一定深度后

提插捻转可施就,采用提插、捻转手法

轻微快速颤针柄,小幅度、快频率的震颤,使针身轻微颤动

增强针感催气优。可使针下得气,增强针感

 

◎补泻八法歌

 

迎随补泻依针向,迎随补泻是以针尖朝向定补泻的方法

顺其经脉使气强,针尖顺其经脉流注方向,随而济之是为补

随而济之谓之补,针尖逆其经脉流注方向,迎而夺之是为泻

逆经迎夺泻无恙。故迎随之法须知营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者,随其逆顺而取之

徐疾补泻进出针,徐疾补泻是以进针、出针及行针的快慢定补泻的方法

慢进快出补为真,慢进针、快出针为补,即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

快进慢出可泻之,快进针、慢出针为泻,即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

虚证先浅慢入深,针虚证施补法时,先在浅部候气,得气再将针推内至深部

快退针尖至皮下,退针时快提至皮下

导阳入里浅至深;为引导阳气由浅入深、由表入里之推内补法

实证快入至里深,针实证施泻法时,与之相反,快进针入深部候气

引邪出外宜细审。气至后引气往外,缓慢出针,使邪气由深出浅、由里达表之插提泻法

提插补泻功最真,提插补泻法临床最为常用

重插轻提浅入深,重插轻提、由浅而深、插多提少,以下插为主者为补

按纳为补提引泻,得气,因推而内之,是为补;动而伸之,是为泻

重提轻插泻法神。泻法为重提轻插,由深而浅,提多插少,以上提为主

捻转补泻四要素,捻转补泻可由四个要素决定补泻

时间速度力角度,转针角度大小、用力轻重、速度快慢、时间长短

力轻角小转针缓,用力轻、角度小、速度慢、操作时间短为补

短时操作补法属;

泻法力重大角度,用力重、角度大以及频率快、操作时间长则为泻

频率快速操作久;

更有古法补泻书,古代记载捻转补泻之法,是以拇指转动为主

拇指向前为温补,拇指向前、次指向后为补

拇指后转实泻之,拇指向后、次指向前为泻

左补右泻要记熟。意指针左转为补、右转为泻

呼吸补泻气出入,呼吸补泻是以患者呼吸定补泻之法,其补泻是以气之出入为依据

吸进呼出泻为主,吸气进针、转针,呼气退针、出针为泻

针气出入一致泻,针气出入一致者为泻,相逆者为补。

气入针入、气出针出为泻,气入针出、气出针入为补

呼出吸进谓之补。补法则是患者呼气进针、转针,吸气退针、出针

开阖补泻针孔凭,开阖补泻是以出针后针孔之开阖定补泻

补法出针急闭孔,以针孔开闭影响气之出否定补泻,出针后速按针孔为补

摇大其孔泻之功,出针时摇大针孔、不按针孔者为泻

气之出否开合行。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

九六补泻频次行,九六补泻非独立之手法,是以操作次数之多寡定补泻

九为老阳补之性,九为老阳之数,阳为补,故凡刺之为九者皆有阳补之性

少阴为六有泻功,六为少阴之数,阴为泻,故操作六次者则有阴泻之功

九补六泻要记清。九六之数当与提插、捻转等主要补泻手法结合使用

平补平泻最常用,平补平泻法临床最为常用,其意是不补不泻,只在于调气

不补不泻无侧重,与《神应经》之平补平泻意为先泻后补、《大成》之平补平泻意为小补小

泻操作与目的皆不同

均匀提插与捻转,其法是缓慢均匀地提插、捻转

用于虚实不明证。主要用于虚实不明、虚实夹杂证

内经又有导气法,《内经》有导气法,与此法相类

徐入徐出说分明,徐入徐出,谓之导气,缓慢将针下按、上提

气机逆乱导其气,可引导其气,治气机逆乱之证

此为导气真正功。虚实皆可用之,虚者可导引其正气,实者能外泄其邪气

 

◎治病八法歌

 

金针治病有八法,《金针赋》载有针刺八法,后世又称复式补泻手法

指下玄微最繁华;此八法操作繁复,指下玄微,胸中活法,一有示应,反复再施

           直至针感

烧山火法为热补,烧山火为热补之法,即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

顽麻冷痹虚寒无,可治顽麻冷痹等虚、寒之证,亦可与其他补泻法同施

先浅后深用九数,先将针感带分为天、人、地三部,每次施术以九为数

三进一退为一度,先浅后深,每部各紧按慢提九次,或行拇指向前之捻转九次

紧按慢提或捻转,由天至地各行九数,再提至天邗,此为一度

热至针毕把孔捂。行针多度,可使温热感至针所,出针急按针孔

透天凉法为凉泻,透天凉为凉泻之法,即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肌热骨蒸热邪绝,治骨蒸肌热等实、热之证

先深后浅数六阴,先将针插至地部,由深出浅,每部行六阴之数,或提插或捻转

紧提慢按功卓越,紧提慢按,由地至人、天部,最后将针插至地部,此为一度

三退一进地人天,行三退一进之法,反复数度,有抽提之意

凉至热除不扪穴。可有冰凉针感,出针不按针孔

阳中隐阴补泻偕,阳中隐阴即阳中之阴,为补泻兼施之术

先补后泻此为诀,将针感带分为深、浅两层,由浅而深,先于浅层做补法,

          行九阳之数补而微热

先寒后热浅至深,再入深层行泻法,行六阴之数泻而微凉

虚实夹杂并补泻;为先补后泻之法,治先寒后热、虚实夹杂之证

阴中隐阳有分别,阴中隐阳亦补泻兼施,然正与阳中隐阳相反,先深层六数,后浅层九数

先泻后补虚实绝。为先泻后补、先深后浅,治先热后寒、虚实夹杂之证

子午捣臼阴阳引,子午捣臼为提插与捻转相结合手法,可导引阴阳之气,子午指捻转,

          捣臼指提插

先九后六阳后阴,得气后,先紧按慢提九数,再紧提慢按六数

提插结合针捻转,同时结合左右捻转,反复操作

消肿利水补泻循。可补泻兼施、消肿利水,治水肿、气胀

龙虎交战可镇痛,龙虎交战为左右交替捻转手法,

 即左捻九而右捻六,亦是住痛之针。龙指左转,虎指右转

左九右六勤捻动,进针后,先左转为主九数,即大指向前用力捻转九数

左右再合浅中深,再右转为主六数,大指向后用力六数,反复施行

进退阴阳而邪终。亦可在浅中深三层进行,此为调和阴阳止痛之法,治痛证

进气施补深层停,进气法为深层施行补法,即

紧按慢提九数功,进针刺入深层施以补法,紧按慢提九数

腰背肘膝走注疼,治腰背肘膝痛

卧针片刻待气行,留针片刻以待气行,即进气之诀:腰背肘膝痛,浑身走注疼。

刺九分,行九补,卧针五七吸,待气上行之意

留气徐疾与提插,留气法由徐疾与提插组合操作

中层九补至深插,刺针入中层,施补法,紧按慢提九数

气来深刺提针停,直插针至深层,再提针回原处

痃癖积聚与瘸瘕。有破气之功,主痃癖积聚。即留气之诀:痃瘕癖症,

          针刺七分,用纯阳,然后乃直插针,气来深刺,提针乃停之意

抽添即提按出纳,抽添法即浅深上下提插搜寻

浅深上下作提插,进针后先提插或捻转九数以促使得气

扶针直插针多向,再向周围作多向提插,再向下直刺按纳

瘫痪疮癞别无他。主瘫痪疮癞

 

◎飞经走气四法歌

 

飞经走气金针传,飞经走气四法载于《金针赋》,属通经接气大段之法

龙虎龟凤四灵玄,其名是以四灵龙虎龟凤及四色青赤白黑以定四方东西南北

通关过节催运气,过关过节催运气有催气、使针感通经过关直达病所之用

气血壅滞此法专。适用于经络气血壅滞,或关节附近针刺而不得气者

青龙摆尾如船舵,青龙摆尾又称苍龙摆尾,如扶船舵

不进不退左右拨,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

先深后浅需斜刺,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针尖剌向病所,针柄缓缓摆动

经气远行至病所。如手扶船舵或左或右,可推动经气远行直达病所

白虎摇头似摇铃,白虎摇头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

退方进圆左右行,方指提插,圆指捻转,即将针捻入

摇而振之用提捻,用中指拨动针体使针左右摇动,再予上提,同时摇振

推动经气法分明。有推动经气之功

苍龟探穴钻四方,苍龟探穴如苍龟入土之象

一退三进入土象,一退三进,钻剔四方

深浅浅深多向刺,针先退至浅层,转换针尖方向,上下左右多向透刺,逐渐加深

通行经气此法良。有通行经气之功

赤凤迎源鸟飞旋,赤凤迎源有展翅之仪,入针至地,提针至天

天地自摇复其元,候针自摇,复进其元,上下左右,四周飞旋

上下左右凤展翅,其法为针入深层,得气再上提至浅层,候针自摇,再插入中层,

           提插捻转,一捻一放,如赤风展翅飞旋,与飞法又有所不同

通行经气后又前。有通行经气之功

 

  《内经》九刺歌

 

官针九刺应九变,《灵枢-官针》载九针九刺之法,以为九种不同病变而设

九病之异须明辨。故九病与九刺当须详明

输刺用治五脏病,输刺者,刺诸经荥输、脏腧也,为治五脏病之法

荥输背俞皆刺经,脏腑有病可刺其本经五输之荥、输穴及相关背俞穴

阴之阴病刺荥输,即取荥、输穴治五脏病,突出本输穴及背俞对本脏的治疗作用阴经输穴即 

          原穴,乃本脏原气经过留止的部位,可补虚泻实,而阴之荥皆属火可泄 

          热,而脏多热腑多

内经有言要记明。寒,故可以荥、输治之

远道刺法治六腑,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也,为治六腑病之法

循经远道刺府输,六腑有病可取其府输,即下合穴治之

上病下取为大法,下合穴位于膝部,与六腑相距甚远,故名远道,此为上病下取,

          循经远取之取穴法

六腑精气下合注。六腑皆下合于足之三阳,尤其手三阳之腑,因经脉排列关系,其经穴不善于治本腑病,如小肠经穴多治耳病,故于膝部另置三输,以治三腑,而足三阳之下合即为五输之合穴

经刺刺经治经病,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为治经脉自病之法

瘀滞不通刺气行。于经脉所过部位中气血瘀滞不通,有结聚者(瘀血、硬结)处刺之,取输穴治之,可通经止痛,五输之输穴之用在于调经,通经之滞而止痛

络刺刺血泻实热,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治实证、热证

放血拔罐当刺络。即刺表浅之细小络脉而有体表瘀血者当以出血之法,即现之三棱针加拔罐 放血之法,可泄血瘀、实热,治热在血分之疾。于此,络脉、经脉初指为血管之意明矣

分刺刺肉治痿痹,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治肌肉痿痹或陈伤之法

病在肉分调经气。此实为以毫针治经筋之法,肌肉之病在于经筋,当以按跷之术揩摩分肉间,然筋之气血亦有赖经之滋养,故以毫针刺其所主之经,亦可调经气、理经筋

大泻刺主刺大脓,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即以铍针切开引流

排脓引流泻水痈。可排脓放血、泻水,治痈脓水肿,实似现在之外科手术。古时热病之痈肿疥疮皆以之引流排脓,实九针之妙用。现之针灸独尊毫针,铍针已非针灸所用

毛刺刺痹于皮肤,毛刺者,剌浮痹于皮肤也,是浅刺治皮毛之法

馋针七星针相符。与古九针之馋针、今之七星梅花针一致,皆用于治皮部之疾,

然亦可以毫针浅刺之,治皮肤病

巨刺之法左右替,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是左右交叉取穴的方法

左病刺右有分际。为经脉左病取右,右病取左之左右取穴,人之脉气左右交贯,故当病处气血过盛或过衰时可取对侧腧穴治之。此法略同于缪刺,然缪刺是指刺络脉治络病之左右交叉

蟀刺燔针祛寒痹,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即以火烧针之法

火烧温针消瘰疬。即今之火针,可消瘰疬、阴疽、寒痹,多用于治筋痹,燔针劫刺,以知为度,以痛为输,然现在亦可用于祛斑美容

 

  《内经》十二刺歌

 

官针所载十二刺,《灵枢·官针》亦载十二节刺,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

以应十二经节似,是为十二经脉所设之刺法

偶刺止痛可用斯,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

一前一后阴阳刺,此法以一手按前心募穴处,一手按后背背俞之处

阴阳对偶胸与背,前后有压痛处进针,每刺必两刺,故谓之偶

脏腑痛证亦刺此。以治心痹及脏腑痛证,俞募配穴即为此意

报刺刺痛无常处,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

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

据痛寻找下针腧,即以患者所报之痛处下针

病人所报针复刺,针后询问是否痛止,再于其他痛处下针

疼痛游走不常驻。用以治游走性疼痛,痛点不固定者。根据痛处下针,反复刺不同痛点,不留针

恢刺傍刺关节动,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

专主筋肉拘急痛,为专对筋肉拘急痹痛所设之刺法,先从痛旁刺入,得气后,

一穴多刺换针向,令患者关节活动,再更换针刺方向,为一穴多刺,似苍龟探穴之法

舒缓筋急使气通。可疏通经气,舒筋缓急

齐刺直一傍入二,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日三刺,

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

三针一心似屏扇,以一针直刺,傍以二针斜刺,三针皆指一处,似孔雀开屏

寒气小深邪深聚,主寒气深聚,范围狭小之邪气,临床常用治痛深而不移者

一穴多针功独擅。三刺针一穴,其力最专。与恢刺之法相反,恢刺为一穴多刺,此为多穴刺一

扬刺正一傍内四,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

五针五心多分散,以一针刺穴中,上下左右各浅刺四针,刺的部位较为分散、浅在

上下左右皆浅刺,今之梅花针即是扬刺法之演变

痹痛面大寒气浅。主寒气浅而面积较大的痹证,病在皮部者

直针刺乃引皮刺,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

横刺沿皮即言此,直针即直对病所之意,其法是提捏皮肤

进针浅浮对病所,进针浅沿皮刺或横刺

浅表络脉可用斯。主寒气浅在于络脉之疾,即现称之平刺,以取在表之邪气

输刺直入稀发针,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

缓缓退针先刺深,即垂直剌入较深处候气,得气后慢慢退针

从阴引阳泻病邪,为从阴引阳、疏泻热邪的一种手法

气盛而热此法真。治气盛而热之证

短刺刺深至骨所,短针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

上下摩骨如穿梭,其法是慢慢进针稍摇动其针而深入,在近骨之处将针上下轻轻捻转

短为接近至骨意,短是接近之意,意为针尖近骨故称短刺

深在骨痹痛难过。以治骨痹等深部病痛

浮刺傍入而浮之,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

肌肉寒急勿深至,为斜针浅刺之法,现之皮内针与此即有渊源

浮毛扬刺皆浅刺,浮剌、毛刺、扬刺皆为浅刺之法

毛少扬多须明知。毛刺少针而浅,扬刺多针而浅,浮刺斜针而浅,毛刺刺在皮,浮刺刺在皮下,扬刺刺在肌腠,又者刺入深浅之不同

阴刺左右皆刺之,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

寒厥阴寒足踝治。即左右两侧同名穴同刺之法,现临床已习而用之,下肢寒厥,可同刺左右两侧少阴太溪穴,以治阴寒

傍针刺者刺双针,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

压痛固定不移深,主压痛明显,固定不移,久久不愈之痹证

直刺痛处傍斜刺,于痛点直刺一针,再于傍侧斜刺一针

齐三傍二分别真。齐刺为直一傍二,傍针为直一傍一,皆为加强局部通经活络而设

赞刺出血治肿痈,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

直入直出数发针,本法为直入直出,刺入浅而出针快,连续分散浅刺以出血,治痈肿、丹毒

络刺豹文皆出血,九刺之络剌、十二刺之赞剌、五刺之豹文刺皆为刺血之法

络痈穴脉不同功。然络刺为刺络出血以治实证、热证,刺在络;赞剌为多刺而散,治痈肿、丹毒,刺在痈毒;豹文剌为刺血脉中穴,多剌而散,治红肿热痛,刺在穴脉

 

  《内经》五刺歌

 

官针五刺应五脏,《灵枢·官针》有五刺之法,以应五脏,五脏五体之伤可用之

筋脉肉皮骨之伤。五藏主五体,心主脉、肝主筋、脾主肉、肺主皮毛、肾主骨

半刺浅内疾发针,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

          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

状如拔毛刺勿深,其法浅刺于皮肤,疾出针,如拔毛之状,与九刺之毛刺相类

宣泄表邪取皮气,可宣泄表部邪气,以应肺之皮毛

肺病咳喘及皮疹。治诸表证及皮肤病,风寒束表、发热咳嗽喘息、肺病

豹文刺在血脉中,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

散刺出血穴在中,其法是以穴位为中心,施以散刺出血的刺法

前后左右多刺脉,因出血点多,形如豹文,故名

可泄心热痛红肿,心主血脉,故本法与心气相应,治红肿热痛

关刺直刺肌腱上,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

或日渊刺,一日岂刺

深刺切勿血脉伤,其法是在关节附近的肌腱上针刺

关节周围筋肉刺,筋会于节,筋肉尽端附于关节,故名

可治筋痹肝之脏。关刺肝主筋,其法与肝脏相应,故治筋痹

合谷刺者针多向,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

左右鸡足分肉乡,其法是在肌肉比较丰厚处,进针后退至浅层

由浅至深旁斜刺,再依次向两旁斜刺,形如鸡爪的分叉,故名鸡足

专治肌痹脾脏伤。脾主肌肉,故能应脾气,治痹证

输刺直入深内骨,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

以治骨痹邪深注,其法为直入针,深剌至骨骼

深刺至骨短输同,与十二剌中之短刺、输刺相类

内外输通肾所主。肾主骨,本法能和肾气相应,治骨痹及深部病证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tanghan | 阅读:
相关新闻       针灸歌赋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