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湿热
是一种继发于咽喉部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炎症,以心脏和关节受累最为显著。以心肌炎、多发性关节炎、舞蹈病、环形红斑、皮下结节为特点。
(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WBC)总数增多,红细胞(RBC)及血红蛋白(Hb)可下降。
(2)溶血性链球菌抗体测定: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为阳性(大于500单位),抗链球菌激酶(ASK)增加(80单位以上),抗链球菌透明质酸酶(AH)大于128单位。
(3)C-反应蛋白(CRP)测定:可为阳性。
(4)血沉(ESR)测定:贫血时,血沉加速;充血性心力衰竭时,血沉减慢。
2.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是指由风湿性心肌炎引起的慢性心脏瓣膜病变,其实质是风湿性心肌炎在心脏瓣膜上留下瘢痕所造成的后遗症,即造成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可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咯血、心悸、心绞痛及二尖瓣面容等。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导管检查、心脏X线摄片等有重要诊断价值。急性期,风湿热的化验指标均有诊断意义。
3.心肌炎
是心肌炎性疾病,在青少年中较多见。可出现发热、胸闷、胸痛、心悸、气急、心肌功能减退,以及心律失常所致的症状等。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心脏X线摄片等有重要诊断价值。
(1)血白细胞(WBC)计数:急性期,白细胞可达10×109/升以上。
(2)血沉(ESR)测定:急性期,血沉增快。
(3)C-反应蛋白(CRP)测定:急性期,C-反应蛋白一般可为阳性。
(4)心肌酶测定:急性期,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均升高,尤其是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升高持续时间长,特异性较高。慢性期,上述指标均可恢复正常。
(5)血细菌培养:阳性,对病因诊断有重要意义。
4.急性心包炎
急性心包炎,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或是邻近组织、器官疾病的蔓延,可由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物理化学因素等引起。临床上多数患者有发热、气急、干咳、呼吸困难及心前区疼痛等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影X线检查、心脏CT及心包穿刺或活检等,对诊断均有重要价值。
(1)血常规检查:如白细胞(WBC)总数升高,多为化脓性心包炎;如白细胞正常而淋巴细胞百分比增高,多为结核性心包炎。
(2)旧结核菌素(OT)或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PPD)试验:如为阳性,可确诊为结核性心包炎。
5.感染性心内膜炎
是微生物感染所致的心内膜炎症。以发热、心脏杂音、脾肿大、贫血、黏膜皮肤淤点、栓塞等为特点。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摄片、心脏核素扫描等检查,对诊断有帮助。
(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WBC)总数可高于10×109/升,红细胞(RBC)及血红蛋白(Hb)可降低。
(2)尿蛋白(PRO)检查:可为阳性。
(3)血沉(ESR)测定:可增快。
(4)血细菌培养:培养出致病菌,有诊断价值。
(5)类风湿因子(RF)测定:50%的病人可呈阳性。
(6)活化第三补体成分(C3)、活化第四补体成分(C4)及C-反应蛋白(CRP)测定:补体活化第三补体成分(C3)、活化第四补体成分(C4)可低于正常,C-反应蛋白可高于正常。
(7)蛋白电泳测定:γ-球蛋白(γ-G)比值常可升高。
6.感染性休克
是由微生物及其毒素等产物直接或间接地引起急性微循环灌注不足,导致组织缺氧、细胞损害、代谢功能障碍,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危重综合征。临床上,休克分早期、发展期和晚期。早期患者多有交感神经兴奋症候群,如烦躁、焦虚、皮肤苍白、甲床口唇发绀、四肢厥冷、冷汗淋漓,伴恶心、呕吐、心率快、呼吸深而快、血压偏低、尿量减少等;发展期,可有意识不清、呼吸浅速、血压下降、发绀出冷汗、脉速无力、少尿或无尿;晚期,可伴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的表现。
(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WBC)计数可为(10~30)×109/升(/L),伴有核左移;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Hb),均可增高;并发 DIC时,血小板(PLT)可降低。
(2)尿及肾功能检查:尿常规检查,可出现白细胞(WBC)、红细胞(RBC)及管型,尿蛋白也较常见;肾功能衰竭时,出现低比重尿。
(3)肝功能检查:总胆红素(TBIL)升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可升高。
(4)血无机物等测定:血pH值下降,可出现代谢性酸中毒,血乳酸也可升高;可出现低钠或低钾表现;肾功能衰竭时,呈高血钾表现。
(5)DIC全套试验:可呈阳性。
(6)病原学检查:血和脓液培养,可分离到致病菌;革兰阴性杆菌感染者,鲎试验内毒素定量升高。
(7)眼底检查:眼底动脉痉挛,动静脉比例由正常2;3变为1:3或1:2,视神经乳头可水肿。
(8)中心静脉压(CVP)测定:血容量不足时可降低,伴心力衰竭时则可升高。
7.高脂血症和高脂蛋白血症
高脂血症是指血液中脂肪成分的浓度超过正常范围,高脂蛋白血症是指血浆中脂蛋白浓度过高,因大部分脂质与血浆蛋白质结合而转运全身,所以高脂血症常反映为高脂蛋白血症。临床上两病均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原发性少见而有家族遗传性,大部分为继发性,常见于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脂肪肝、肥胖等“富贵病”病人中,故伴有原发病的临床表现。
(1)空腹血清外观:不同的血脂成分增高,有不同的血清外观。
(2)血脂及脂蛋白测定:病人常表现为总胆固醇(TC)或三酰甘油(TG)增高或两者均增高,低密度脂蛋白(LDL)增高、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
(3)脂蛋白电泳:需结合血脂分析。不同的高脂血症和高脂蛋白血症可表现为口脂蛋白带或前β脂蛋白带的深染,结合血脂分析可对本病进行分型。
8.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也称缺血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损害。以心绞痛、心肌梗死、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等表现为特点。心电图、运动试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检查、冠状动脉造影、心脏磁共振检查等,有重要诊断价值。
(1)血脂测定:三酰甘油(TG)、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值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HDL-C)降低。
(2)血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DC):心肌梗死时,白细胞总数升高可达(10~20)×109/升,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
(3)血沉(ESR)测定:心肌梗死时,血沉可增快。
(4)心肌酶测定:心肌梗死时,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明显高于正常值。
(5)α-羟丁酸脱氢酶(HBD)测定:心肌梗死者可升高。
(6)肌红蛋白(Mb)测定:心肌梗死时可升高。
9.急性心肌梗死(AMI)
是由于心脏的冠状动脉血流中断,使相应心肌产生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所致的内科严重病症。临床上多数表现为持续半小时以上而不能缓解的压榨样胸痛,可伴有大汗淋漓、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心电图动态观察,可作出诊断。
(1)心肌酶测定:肌酸激酶(CK)在起病6小时内增高,24小时达高峰,3~4天恢复正常;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在起病6~12小时后增高,24~48小时达高峰,3~6天后降到正常;乳酸脱氢酶(LDH)在起病8~10小时后增高,2~3天达高峰,持续1~2周后恢复正常。
(2)心肌蛋白测定:肌红蛋白(Mb)在发病1.5小时即可升高,故有早期诊断价值,但特异性较差;心肌蛋白,即肌钙蛋白T或I(TnT或TnI)均可升高,对发病早、中、晚期均有诊断价值。
(3)血沉(ESR)测定:在发病后3~4天升高,可持续3~4周。
(4)白细胞(WBC)计数:在发病几小时内即可升高。
10.高血压
即动脉压力过高,系指收缩压经常超过18.6千帕(140毫米汞柱)、舒张压经常超过12.0千帕(90毫米汞柱)而言。按其发病原因,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病因不明者为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病因明确者,称为继发性高血压。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头痛、头晕、鼻出血、颈部发硬、记忆力减退、心悸、失眠等症。主动脉及肾动脉造影等检查,对明确病因有帮助。
(1)尿常规检查:如尿蛋白(PRO)阳性,或出现较多的白细胞(WBC)及红细胞(RBC),提示为肾炎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
(2)血脂测定:血三酰甘油(甘油三酯,TG)和胆固醇(TC)常高于正常值。
(3)血肾素、血管紧张素(AT)及醛固酮测定:如醛固酮高于正常值,而肾素及血管紧张素水平下降,提示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引起的血压升高。
(4)24小时尿17-羟类固醇(17-OH)、17-酮类固醇(17-KS)测定:如两值升高,提示为皮质醇增多症引起的血压升高。
(5)尿3-甲基-4羟苦杏仁酸(VMA)测定:如值升高,提示为嗜铬细胞瘤引起的高血压。
1l.梅毒性心血管病
是由梅毒螺旋体侵入人体后引起的心血管疾病,主要由后天性传染所致。临床上,本病进展缓慢,常在首次感染后5~15年内发病,年龄多在35~50岁,男性多见,可分为单纯性梅毒性主动脉炎、梅毒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梅毒性冠状动脉口狭窄或阻塞及主动脉瘤四型,其表现不同。X线摄片、主动脉造影、CT检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等,有重要诊断意义。
(1)快速梅毒血清免疫法反应(RPR):可呈阳性。
(2)螺旋体蛋白补体结合试验(RPGF):可呈阳性。
(3)密螺旋体活动抑制试验(TPI):可呈阳性。
(4)荧光法密螺旋体抗体吸附试验(FIA-ABS):可呈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