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病急,有高热、头痛、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及不同程度的上呼吸道症状为特点。
(1)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DC)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L)百分比相对增高。
(2)鼻甲黏膜印片检查:可发现多数细胞胞浆内有嗜酸性包涵体,发病4日内阳性率高达80%~95%。
(3)血清流感病毒抗原测定:可为阳性,具有早期诊断意义。
2.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是由腮腺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起病急、发热、单侧或双侧腮腺非化脓性肿痛为特点。
(1)血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DC)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高,淋巴细胞(L)百分比增高。
(2)血清及尿淀粉酶(AMY)测定:多数患者可升高,其程度与腮腺肿大程度成正比。
(3)补体结合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发病早期与恢复期(病后3周),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有4倍以上增高,或单份血清效价大于1:64者有诊断意义。
3.麻疹
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眼结膜炎、口腔黏膜麻疹斑和全身斑丘疹为特点。
(1)gl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DC)检查: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L)百分比偏高。
(2)多核巨细胞检查:前驱期鼻咽分泌物、痰和尿沉渣涂片,镜下可见多核巨细胞,有早期诊断意义。
(3)血凝抑制、补体结合抗体试验:恢复期血清效价呈4倍以上增高,有诊断意义。
(4)麻疹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M型(IgM)测定:阳性,表示为近期感染。
4.风疹
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轻微呼吸道感染、全身出疹和淋巴结肿大为特点。
(1)血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DC)检查:出疹期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百分比增高,可出现异型淋巴细胞。
(2)风疹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M型(IgM)测定:如阳性,表示为近期感染。
(3)风疹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G型(IgG)测定:典型风疹,一般出疹后数日,即呈阳性;如恢复期患者,血清抗体效价有4倍升高,也表示为近期感染。
5.水痘
由水痘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等全身症状和特征性皮疹(分批出现,向心分布)为特征。
(1)多核巨细胞和嗜酸性包涵体检查:疱疹基底部刮取物涂片检查,可找到多核巨细胞及核内嗜酸性包涵体。
(2)血清补体结合中和试验:双份血清抗体效价4倍以上增加。
6.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是由EB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咽峡炎等为特点。
(1)N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DC)检查:初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各种单核细胞(M)占50%~60%,其中异型淋巴细胞占10%~25%。
(2)嗜异性凝集试验(HAT):呈阳性有确诊意义。
(3)血清抗EB病毒-免疫球蛋白M(抗EBV-IgM)特异性抗体试验:呈阳性有确诊意义。
7.病毒性肝炎
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它包括甲型(A型)、乙型(B型)、丙型(C型)、丁型(D型)、戊型(E型)等。传播途径复杂,发病率高。临床上分为急性肝炎(又分急性无黄疸型和急性黄疸型肝炎两种)、慢性肝炎(又分轻度、中度、重度三型)、重型肝炎(2K分急性、亚急性、慢性三型)、淤胆型肝炎、妊娠期病毒性肝炎等,其临床表现不同。
(1)血常规检查:急性肝炎初期,白细胞(WBC)总数正常或略高,不超过10×109/升(/L);黄疸期,WBC减少,且以淋巴细胞(L)、大单核细胞(M)升高为主。
(2)尿常规检查:深度黄疸或发热者,尿中可出现WBC、红细胞(RBC)或管型等。
(3)血清酶测定:急性病毒性肝炎时,黄疸出现前3周,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可升高;慢性肝炎时,ALT可持续或反复升高;重型肝炎患者,如黄疸迅速加深时,ALT迅速下降,表明肝细胞大量坏死。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的意义同 ALT,但特异性较低。血清碱性磷酸酶(AKP)的显著升高,有助于肝外阻塞性黄疸的诊断,从而有助于肝细胞性黄疸的鉴别。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升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肝炎病毒标记物测定:①甲型肝炎:ELISA法,抗甲型肝炎病毒免疫球蛋白M(抗HAV-IgM)阳性,表示甲型肝炎病毒感染;而抗HAV-IgM阴性但抗甲型肝炎病毒免疫球蛋白G(掷 HAV-IgG)阳性,表示过去感染过甲型病毒性肝炎已产生免疫。②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表示已感染乙銎肝炎病毒;但HBsAg阴性,则不能排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阳性,也可能是预防接种或过去感染产生对HBV的免疫力。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持续阳性,表示HBV活动性复制,传染性较大,易转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持续阳性,表示HBV复制处于低水平。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阳性,意义同HBe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免疫球蛋白G(抗-HBc IgG)阳性,表示过去感染过 HBV;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免疫球蛋白M(抗-HBc IgM)阳性,表示急性感染或慢性乙型肝炎活动期。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阳性,表示HBV有活动性复制,传染性大。③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M(抗-HCV IgM)存在于急性期,治愈后可消失,抗HCV是有传染性的标记;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 RNA)阳性,表示近期感染HCV或有活动性复制。④丁型肝炎:丁型肝炎病毒抗原(HDVAg)阳性,仅在感染后数天内存在,随后出现抗丁型肝炎病毒免疫球蛋M(抗-HDV IgM),但持续时间较短;慢性HDV感染时,抗丁型肝炎病毒免疫球蛋白G(抗-HDV IgG)持续升高。⑤戊型肝炎:抗戊型肝炎病毒免疫球蛋白M(抗-HEV IgM)和抗戊型肝炎病毒免疫球蛋白G(抗一HEV IgG)阳性,均表示近期感染HEV。
(5)血清蛋白测定:肝明显损伤时,血清白蛋白(A)浓度下降;慢性肝病时,血清球蛋白(G)浓度上升;如血清A/G比值下降甚至倒置,反映肝功能明显损害,有助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诊断。
(6)血清和尿胆色素测定:急性肝炎黄疸期,尿胆原(URO)及尿胆红素(BIL)均升高,淤胆型肝炎时,BIL强阳性,而URO可阴性;黄疸型肝炎时,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均可升高。
(7)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凝血酶原活动度<40%或凝血酶原时间(PT)超过正常对照50%以上,提示肝损伤严重。
(8)血氨浓度测定:血氨浓度升高,提示可能会有肝性脑病发生。
8.艾滋病(AIDS)
是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体后,特异性地侵犯以 T4细胞为主的CD4受体阳性细胞,造成免疫功能紊乱,从而引起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并因此而导致死亡。HIV引起的疾病是一种慢性病毒感染,从感染病毒到形成真性AIDS的时间为7~10年。临床上可分为原发感染期、无症状期、全身性持续性淋巴结病期及AIDS期四期。
(1)HIV抗体测定: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间接荧光试验重复为阳性,可以初步认为是感染HIV;如用蛋白印迹试验为阳性,可确诊为感染了HIV。
(2)HIV抗原测定:包括P24、gp41、gpl20、gpl60等。
(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IV-DNA)及核糖核酸(HIV-RNA)测定: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法,HIV-DNA及 HIV-RNA均为阳性。
9.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
是由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本病发病多急骤,初期症状如流感,症状一度减轻后可又出现头痛、发热、呕吐和脑膜刺激征等;最初3天病势较重,以后迅速好转并痊愈。
(1)血常规检查:早期,白细胞(WBC)总数减少,分类中淋巴细胞增多,常有异形淋巴细胞出现;后期,WBC正常。
(2)脑脊液(CSF)检查:外观正常;压力正常或稍有上升;细胞数达500×106/升(/L),以淋巴细胞为主(80%~95%);糖正常或稍增高;氯化物正常。
(3)免疫学测定:双份血清测定补体结合抗体,病程中如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则可以确诊。免疫荧光试验,在第一周即呈阳性,有利于早期诊断。
10.病毒性脑膜炎
又名无菌性脑炎,可由多种病毒感染引起,最常见的为柯萨奇A及B病毒、孤儿病毒和疱疹病毒等。起病时有发热、头痛、咽痛、呕吐、嗜睡等,重症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昏睡、浅昏迷甚至昏迷。
(1)脑脊液(CSF)检查:白细胞数<500×106/升(/L),早期中性粒细胞(N)偏高,后期淋巴细胞(L)占优势;蛋白量正常或轻度升高;糖及氯化物含量正常。多次涂片或培养无细菌。
(2)血柯萨奇病毒标记物测定:可为阳性。
(3)血、尿淀粉酶(AMY)测定:伴腮腺肿大或颌下腺肿大者,血、尿AMY升高。
11.森林脑炎
它是由蝉传虫媒B组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一染病。临床上主要特征为发热、头痛、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瘫痪等,后遗症较重,病死率较高。
(1)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检查:WBC总数多在(10~20)×109/升(/L),其中中性粒细胞(N)显著升高。
(2)脑脊液(CSF)检查:压力稍高,白细胞数多在200×106/升左右,以淋巴细胞(L)为主,生化检查正常。
(3)血清学测定:补体结合试验及血凝抑制试验,双份血清效价增至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IgM)测定阳性,有早期诊断价值。
12.脊髓灰质炎
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因多见于小儿,故又称小儿麻痹症。以发热、肢体疼痛为主要特点。
(1)血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DC)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度增高,先以中性粒细胞(N)为主,后以单核细胞(M)为主。
(2)血沉(ESR)测定:急性期可增快。
(3)脑脊液(CSF)检查:糖、氯化物基本正常。白细胞数为(50~500)×106/升,早期以中性粒细胞(N)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L)为主。蛋白早期正常,后期可增加。
(4)血清病毒抗体试验:可呈阳性。
13.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蚊子传染的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临床上以突然高热,伴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及脑膜刺激征为特点。
(1)血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DC)检查:白细胞总数增加到(10~30)×109/升,以中性粒细胞(N)为主,占80%以上。
(2)脑脊液(CSF)检查:脑脊液清亮或微混浊,糖、氯化物基本正常,蛋白稍增多;白细胞数多在(50~500)×106/升,起病5日内多以中性粒细胞(N)为主,以后则见淋巴细胞(L)增加。
(3)血清补体结合试验:发病4周时的阳性率在80%以上,可用于判断近期感染。
14.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
是一组由虫媒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以发热、出血和伴随的循环衰竭为特点。
(1)外周血检查:白细胞数升高,早期中性粒细胞(N)百分比升高,可见幼稚细胞;发病1周后,淋巴细胞(L)百分比升高,可见异型淋巴细胞。红细胞(RBC)及血红蛋白(Hb)早期正常,后期可明显升高。血小板(PLT)数下降。
(2)尿常规检查:可见蛋白、红细胞(RBC)及管型。
(3)肾功能检查:血尿素氮(BUN)、肌酐(Cr)值均升高。
(4)肝功能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胆红素(BIL)值升高。
(5)血钾(K)、钠(Na)、氯(c1)测定:血钠、血氯均降低,血钾可升高或降低。
(6)免疫球蛋白(Ig)测定:免疫球蛋白G、A、M(IgG、IgA、IgM)值均可降低。
15.登革热
它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极度疲乏,出现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
(1)血常规检查:典型的登革热,通常白细胞(WBC)计数溺少,并伴血小板(PLT)减少,以出疹期最明显,并可见核左移及异形淋巴细胞;登革出血热时,WBC总数可正常或增高;严重病例或继发感者,多见WBC计数明显升高。
(2)尿常规检查:有少量蛋白及红细胞(RBC)和白细橱(WBC)。
(3)出凝血指标测定: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均延长,各种凝血因子轻度降低,纤维蛋白降解物轻度至中度增加,红细胞压积增高。
(4)肝功能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可升高。
(5)血清免疫检查:血清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和血凝抑僦试验,双份血清抗体增加4倍者或单相明显升高者(补体结合抗体效价>1:32),有诊断意义。
(6)病毒分离检查:取1~3天患者的血,做动物(乳鼠)接种,分离出病毒,可确定诊断。
16.狂犬病
又名恐水症,主要是被疯狗咬伤后,由狂犬病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兴奋、恐水、咽肌痉挛及进行性瘫痪为特点。
(1)血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DC)检查:白细胞总数可轻度增多,中性粒细胞(N)百分比增高。
(2)脑脊液(CSF)检查:白细胞(WBC)数及蛋白含量可稍增高。
(3)狂犬病病毒抗原测定:唾液、鼻咽洗液、角膜印片等,用荧光抗体染色,可检出狂犬病病毒抗原。
(4)狂犬病病毒分离:少数病人可从其脑组织、脊髓、涎腺及肌肉等组织中,分离出狂犬病病毒。
17.伤寒
由伤寒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持续高热、相对缓脉、伤寒面容、肝脾肿大、玫瑰疹和白细胞减少为特点。
(1)外周血检查:白细胞(WBC)总数减少,中性粒细胞(N)减少,嗜酸性粒细胞(E)减少或消失。如血小板(PLT)数下降,提示病情严重。
(2)尿蛋白(PRO)测定:可为阳性。
(3)粪便隐血(OB)检查:可为阳性。
(4)肥达反应:O≥1:80,H≥1:160。
(5)葡萄球菌A蛋白协同凝集(SPA)试验:可为阳性。
(6)免疫球蛋白(Ig)测定:免疫球蛋白A、G、M(IgA、IgG、 IgM)值可升高。
18.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又称志贺菌病,是由四群志贺菌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为特点。
(1)血常规检查:急性菌痢时,白细胞(WBC)总数增高可达(IO~20)×109/升,中性粒细胞(N)百分比增高;重型及中毒型急性菌痢,可出现核左移现象。红细胞(RBC)及血红蛋白(Hb)可有轻度下降。
(2)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呈黏液脓血样外观,粪质少;镜检有成堆的脓细胞及分散的红细胞,如发现巨噬细胞更有助于诊断。
(3)粪便培养:阳性率高,是确诊的依据。
(4)粪便中志贺菌可溶性抗原测定:如葡萄球菌A蛋白协同凝集(SPA)试验阳性,有快速诊断价值。
19.细菌性食物中毒
食用被细菌或(及)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此病潜伏期短,发病突然,可呈暴发性发病,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水样便等急性胃肠道症状为特点。
(1)血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DC)检查:白细胞总数一般在10×109/升以上,中性粒细胞(N)百分比增高。
(2)血钠(Na)、血钾(K)测定:如严重脱水时,血钠、钾降低。
(3)粪便常规检查:镜检可见白细胞(WBC)、脓细胞及红细胞(RBC)。
(4)血清凝集试验:发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效价4倍以上增高时,可明确诊断。
20.霍乱
是由霍乱弧菌经口感染引起的烈性传染病。临床上以起病急、剧烈呕吐、大量排泄米泔水样粪便、脱水、肌肉痉挛为特征,重者可因休克、尿毒症或酸中毒而死亡。
(1)白细胞(WBC)计数:白细胞可升至(25~60)×109/升(L)。
(2)尿常规检查:尿中可出现蛋白、红细胞(RBC)及管型。
(3)血尿素氮(BUN)等测定:血BUN增高,血清电解质及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
(4)吐泻物直接涂片或悬滴镜检:常可找到霍乱弧菌,可确定诊断。
(5)血清凝集试验:病程2周时,效价达1:80以上,如有动态升高,在排除预防接种的条件下,有追溯性诊断意义。
21.布氏杆菌病
又称波浪热,由布氏杆菌引起,临床上以长期低热、关节酸痛、肝脾肿大和慢性化为特征的传染病。
(1)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DC)检查:WBC正常或减少,其中淋巴细胞(L)或单核细胞增多。
(2)血清学检查:用凝集试验、ELISA等法,特异性抗体测定可为阳性。
(3)皮内试验:以布氏杆菌做皮内试验,如阳性,表示曾感染或正在感染本病。
(4)布氏杆菌脱氧核糖核酸(DNA)测定:如为阳性,有确定诊断意义。
(5)病原学检查:血、骨髓、淋巴组织、脓性物或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培养,均可为阳性,其中以骨髓培养阳性率最高。
22.炭疽
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该菌主要从皮肤侵入引起皮肤炭疽,使皮肤坏死形成结痂溃疡与周围肿胀和毒血症;也可经吸入、食入等方式引起肺炭疽或肠炭疽,均可并发败血症。
(1)外周血检查:白细胞(WBC)计数增高,其中中性粒细胞(N)明显升高;血小板(PLT)减少。
(2)细胞学检查:分泌物、痰液、粪便、血液和脑脊液直接涂片染色显微镜检查,可见粗大的革兰阳性杆菌;分泌物等培养,可有炭疽杆菌生长。
(3)血清学检查:用ELISA法,可为阳性。
(4)动物接种:上述分泌物标本接种于家兔、豚鼠或小鼠皮下,24小时后,局部典型肿胀、出血等阳性反应,接种动物大多于48小时内死亡。从动物的血液和组织中,可查出和培养出炭疽杆菌。
23.白喉
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咽峡局部灰白色假膜和全身中毒症状,可并发心肌炎和周围神经麻痹。
(1)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DC)检查:WBC计数增高,多在(10~20)×109/升(/L),中性粒细胞(N)增加。
(2)病原学检查:从假膜边缘取材,进行细菌培养,可为阳性如毒力试验阳性,可以确诊;如将培养4小时之菌落用特异性血清进行免疫荧光检查,为阳性可作出明确诊断。
24.猩红热
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A族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咽喉炎、全身鲜红色皮疹和疹后脱屑为特点。
(1)血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DC)检查:白细胞总数增高到(10~20)×l09/升,中性粒细胞(N)百分比增高达80%以上,胞质中可见中毒颗粒;嗜酸性粒细胞(E)在恢复期常升高。
(2)咽拭子培养:培养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A族球菌,可确定诊断。
25.百日咳
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小儿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上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后伴有鸡鸣样回声及呕吐为特点。
(1)血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DC)检查:卡他期末和痉嘲期早期,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可达(30~50)×109/升,淋巴细嘲(L)占60%~80%。
(2)细菌培养:病初用鼻咽拭子,痉咳期用碟痰法采集标本接种培养,培养出百日咳杆菌的阳性率高。
(3)百日咳特异性抗体免疫球蛋白M型(IgM)测定:应用碉集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检测早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效价递升;或单价血清凝集抗体滴度1:320以上为阳性。
26.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又称脑膜炎球菌病,是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以突然高热,伴头痛、呕吐、皮肤淤点淤斑、颈项强直、克氏征及布氏征阳性为特点。
(1)血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DC)检查: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达20×109/升左右,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大于80%,严重者可出现中毒颗粒及空泡。
(2)脑脊液(CSF)检查:压力增高,外观呈混浊或脓样;蛋白明显增高,可增至2克/升以上;糖明显减少,氯化物降低;自细胞数在1 000×106/升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3)皮肤淤点及脑脊液沉淀物涂片检查:脑膜炎球菌阳性率达80%以上,有早期确诊价值。
27.军团杆菌病
是由嗜肺军团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简称为军团病。其特点为肺炎型与非肺炎型(庞提阿克病)两种类型。
(1)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DC)检查:半数以上患者WBC计数为10×109/升(/L),以中性粒细胞(N)为主,有明显核左移现象。
(2)尿常规检查:可有蛋白尿、血尿及颗粒管型。
(3)血清学检查:急性期(7天以内)和恢复期(发病≥22天)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在4倍以上,并≥1:28,或恢复期单份血清抗体效价达1:256以上者,可作出诊断。
(4)组织切片染色检查:取病理组织做切片,用第德勒镀银染色镜检,军团杆菌体染成深棕色或黑色。
(5)病原菌检查:用荧光素标记的特异性血清,在痰涂片上直接染色,可发现痰中的军团杆菌;血液、痰液、胸水等,接种于 BCYE培养基中,可分离出军团杆菌病原体。
28.肺结核(TB)
是由结核杆菌在肺内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以咳嗽、咯血、胸痛、低热、盗汗、心悸、心烦、乏力、纳差、体重减轻等为特点。胸部X线摄片、支气管造影检查等,有重要诊断价值。
(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WBC)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L)百分比升高;重症病人,可出现红细胞(RBC)及血红蛋白(H翻下降。
(2)痰涂片检查:找到结核杆菌,可明确诊断。
(3)旧结核菌素(oT)或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PPD)检查可为阳性。
(4)血沉(ESR)测定:可增快。
(5)血清抗结核抗体测定:阳性率为62%~94.7%,有辅助诊断意义。
29.小儿结核病
是由结核杆菌感染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它包括肺结核、颌下淋巴结结核、肠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等。不同部位的结核临床表现可不同。小儿结核起病大多缓慢,一般可出现长期低热、食欲不振、消瘦、盗汗等慢性结核病中毒症状,还可出现病变局部症状。胸部、腹部x线摄片及脑脊液检查等,有助于肺结核、肠结核及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
(1)血沉(ESR)测定:可加快。
(2)旧结核菌素(OT)或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PPD)试验:可为阳性。
(3)痰涂片及培养检查:找到或培养出结核杆菌,可确定诊断。
30.结核性脓胸
本病多为肺结核的并发症,是靠近肺表面的结核病灶溃破入胸膜腔合并感染,或结核性空洞破裂及结核性自发性气胸等,均可致结核性脓胸。临床上以结核病的全身症状、胸腔积液或胸膜增厚粘连为特点。胸部x线摄片、B超等检查,有重要诊断意义。
(1)脓性积液细胞数检查:细胞数多在10×109/升(/L)以上,脓细胞多。
(2)脓液涂片及培养:涂片可找到结核杆菌,培养细菌阳性率较高。
(3)血沉(ESR)测定:可加快。
(4)旧结核菌素(OT)或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PPD)试验:可为阳性。
3l.核性脑膜炎
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软脑膜渗出性炎症。临床上以结核性全身中毒症状、脑膜刺激症状和体征、颅内压增高症状、意识障碍及脑神经障碍等为特点。头部CT扫描、X线胸部摄片等,有助于诊断。
(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WBC)正常或偏低,红细胞(RBC)及血红蛋白(Hb)可下降。
(2)血沉(ESR)测定:可增快。
(3)旧结核菌素(OT)或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PPD)试验:可为阳性,具有诊断价值。
(4)脑脊液(CSF)检查:压力增高;外观清晰或呈毛玻璃样,放置数小时后,可有纤维蛋白形成;细胞数多为(25~500)×106/升(/L),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升高,氯化物含量降低,糖含量常降至2.24毫摩/升(mmol/L)以下。
(5)脑脊液结核杆菌脱氧核糖核酸(DNA)测定: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结核杆菌DNA值可升高,对早期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
32.肠结核
是由人型结核杆菌侵犯肠道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大多数继发于肺结核或喉结核,也可因腹腔内结核灶直接蔓延或血行播散引起。青壮年多见。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典型的临床表现有腹痛、五更泻、腹部肿块及午后发热、盗汗、食欲减退、消瘦、贫血、乏力等。X线钡剂灌肠检查及肠镜检查,有助于诊断。
(1)血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DC)检查:WBC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L)百分比偏高。
(2)血沉(ESR)测定:可增快。
(3)旧结核菌素(OT)及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PPD)试验:可为阳性,对确定诊断有帮助。
(4)粪便培养:找到结核杆菌,可明确诊断。
33.结核性腹膜炎
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临床起病缓慢,常有低热、盗汗等慢性结核中毒症状及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等肠道症状,可分为渗出型(腹水型)、粘连型、干酪溃疡型三型。
(1)血常规检查:轻度至中度贫血,血沉(ESR)可加快。
(2)腹水检查:腹水为草黄色,少数呈混浊、血性或乳糜样,静置后常凝固成块;蛋白定量>20克/升(g/L),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为主;腹水浓缩涂片,可找到结核杆菌。
(3)腹膜活检:镜下腹膜活检,结核杆菌检出阳性率较高。
34.女性生殖器结核
本病多见于20~40岁妇女,其中输卵管结核发病率最高,占女性生殖器结核的85%~95%;子宫内膜结核次之,卵巢及宫颈结核少见。临床上可有月经异常、不孕、下腹疼痛等表现。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腹腔镜检查、盆腔X线摄片等,有助于诊断。
(1)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DC)检查:WBC计数正常,但淋巴细胞(L)百分比可升高。
(2)血沉(ESR)测定:可加快。
(3)旧结核菌素(0T)及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PPD)试验:如阳性,可确定诊断。
(4)子宫内膜结核杆菌培养:如阳性,可确立诊断。
35.钩端螺旋体病
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简称钩体病。临床上起病急骤,发热呈稽留热,颜面充血,并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和出血性皮疹,浅表淋巴结及肝脾肿大等。
(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WBC)总数轻度增高或正常,以中性多形核细胞为主;轻度贫血,血小板(PLT)减少。
(2)尿常规检查:有轻度蛋白尿,可见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及管型。
(3)血沉(ESR)测定:可加快。
(4)血清免疫学检查:在病后7~8天,做血清凝集溶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补体结核试验、ELISA等,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免疫球蛋白M(IgM),早期诊断价值最大。
36.回归热
是由回归热螺旋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为阵发性高热,伴有全身痛、肝脾肿大和出血倾向,重症者可出现黄疸。
(1)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DC)检查:虱传回归热,WBC数增高,在(10~20)×109/升(/L),中性粒细胞(N)增加;蝉传回归热,WBC正常。
(2)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测定:可升高。
(3)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可延长。
(4)脑脊液(CSF)测定:压力和蛋白略升高,细胞数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
(5)病原体检查:在发热期间,血和骨髓涂片可见螺旋体;动物接种,发现螺旋体可确定诊断。
37.Q热
是由贝纳立克次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为发热、乏力、头痛及间质性肺炎。
(1)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DC)检查:WBC计数正常,中性粒细胞(N)核多轻度左移。
(2)血沉(ESR)测定:可中度增快。
(3)血清免疫学测定:贝纳立克次体凝集反应,效价>1:8为阳性,病程2~3周出现阳性,第八周后效价下降;贝纳立克次体补体结合试验,效价>1:8为阳性,病程第七天开始出现阳性;外斐反应,OX19OX2OXK均呈阴性。
38.黑热病
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杜氏利什曼原虫所引起的由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长期不规则发热、肝脾肿大、贫血、消瘦、白细胞减少和血浆蛋白增加等。
(1)外周血检查:白细胞(WBC)总数减少至(1.5~3.5)×109/升(L),中性粒细胞(N)减少;红细胞(RBC)计数及血红蛋白(Hb)下降,血小板(PLT)减少。
(2)肝功能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血胆红素(BIL)升高;白蛋白(A)减少,球蛋白(G)增加,A/G比值下降或倒置。
(3)血沉(ESR)测定:可加快。
(4)补体结合试验:可为阳性。
(5)病原体检查:肝、脾、淋巴结、骨髓穿刺液做涂片检查,培养或动物接种,找到利什曼原虫,即可确诊。
39.弓形虫病
是由刚地弓形虫引起的全身性或中枢性神经系统损害和全身播散感染。临床上轻者有中等度发热、乏力、多个淋巴结肿大、口腔内发疹、轻度脾肿大、血单核细胞(M)增多等;严重者可有多脏器损害,如心肌炎、心包炎、肾病、多发性神经根炎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等。
(1)病原体检查:血、脑脊液、支气管肺泡冲洗液等,用直接染色法和免疫过氧化物酶标记,如发现弓形虫,即可以确诊。
(2)血清免疫学检测:间接放免法、直接凝集法等,可为阳性;弓形虫免疫球蛋白M(IgM)和E(IgE),在急性感染的第一天就已产生,免疫球蛋白A(IgA)也很快产生,12~15天后免疫球蛋白G(IgG)产生;3~4个月后,IgA、IgM消失,2个月时IgG达高峰,此后可低滴度长期存在。
40.新型隐球菌病
此菌系真菌中的一种,经呼吸道吸入后,经血液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隐球菌性脑膜炎,称作新型隐球菌病。临床上以发热、头痛、呕吐、颈抵抗、出现脑膜刺激征及颅内高压症为特点。
(1)脑脊液(CSF)常规检查:细胞计数<500×106/升(/L),分类中以淋巴细胞(L)为主,蛋白质轻度升高,糖及氧化物降低。
(2)病原体检查:脑脊液(CSF)墨汁涂片,可找到新型隐球菌;脑脊液培养,可为阳性;脑脊液免疫学测定,可找到相应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