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78.黄芪

[日期:2012-08-01] 来源:  作者:佚名 [字体: ]

  78.黄芪

    黄芪又名黄耆、元芪、口芪、北芪、北口芪、绵芪、土绵芪(为另1个品种)。为豆科植物膜荚黄芪或蒙古黄芪的干燥根。膜荚黄芪主产于黑龙江、内蒙古、山西等地;蒙古黄芪主产于山西、内蒙古、吉林、河北等地。以栽培的蒙古黄芪质量最佳。产于山西绵山者,奉为道地药材,习称西黄芪绵芪。产于黑龙江、内蒙古者,亦为优质产品,统称北黄芪

 

药材识别

    呈圆柱形,极少有分枝,上粗下细,长2090cm,直径13.5cm。表面淡棕色至深褐色,有纵皱纹及横长皮孔。质硬略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并显粉性。横切面皮部约为半径的1/3,黄白色,有多数放射状弯曲的裂隙,呈菊花心。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以条粗长、皱纹少、断面黄白色、粉性足、味甜者为佳。

 

规格标准

黄芪

 特等

 干货。呈圆柱形的单条,斩疙瘩头或喇叭头,顶端间有空心。表面灰白色或淡褐色。质硬而韧。断面外层白色,中间淡黄色或黄色,有粉性。味甘、有生豆气。长70cm以上,上中部直径2cm以上,末端直径不小于0.6cm。无须根、老皮、虫蛀、霉变

一等

 干货。呈圆柱形的单条,斩疙瘩头或喇叭头,顶端间有空心。表面灰白色或淡褐色。质硬而韧。断面外层白色,中间淡黄色或黄色,有粉性。味甘、有生豆气。长50cm以上,上中部直径1.5cm以上,末端直径不小于0.5cm。无须根、老皮、虫蛀、霉变

二等

 干货。呈圆柱形的单条,斩疙瘩头或喇叭头,顶端间有空心。表面灰白色或淡褐色。质硬而韧。断面外层白色,中间淡黄色或黄色,有粉性。味甘、有生豆气。长40cm以上,上中部直径1cm以上,末端直径不小于0.4cm,间有老皮。无须根、虫蛀、霉变

三等

  干货。呈圆柱形的单条,斩疙瘩头或喇叭头,顶端间有空心。表面灰白色或淡褐色。质硬而韧。断面外层白色,中间淡黄色或黄色,有粉性。味甘、有生豆气。不分长短,上中部直径0.7cm以上,末端直径不小于0.3cm,间有破短节子。无须根、虫蛀、霉变

 

作用用途

    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能。主要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蜜炙黄芪益气补中。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现代临床上还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脏疾病,肾脏疾病,白细胞减少症,流行性出血热,前列腺肥大症,银屑病,红斑狼疮等。还能用于预防感冒。

 

用法推荐

 1)医师处方用量930g。大剂量可用至30120g

 (2)黄芪100g。熬膏。每日1剂,1日分2次服。用于慢性肾炎;黄芪3090g。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12个月为1个疗程。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黄芪25g。每日1剂,水煎服,用于盗汗。

 (3)黄芪30g、苏条参15g、小红枣20枚。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白细胞减少症。

 (4)黄芪30g、赤芍15g、丹参15g、当归12g、川芎10g。每日1剂,水煎服,46周为1个疗程。用于气虚血淤型急性心肌梗塞。

 (5)生黄芪24g、白芥子12g、苏子9g、莱菔子9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用于慢性支气管炎。

 (6)生黄芪30g、薏苡仁30g、桔梗9g、川贝母9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用于肺脓肿。

 (7)黄芪30g、党参30g、升麻20g、破故纸20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用于胃下垂。

 (8)黄芪60g、黄母鸡1只。炖服,食肉喝汤,酌量服用。用于营养不良性水肿。

 (9)黄芪20g、陈皮10g、鸡内金15g、糯米50g。共煮粥,1日分2次,食粥。用于水肿。

 (10)黄芪15g、地胆草15g、刀豆壳15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用于慢性肾炎水肿(地胆草为菊科植物地胆草的全草)。

 (11)黄芪30g、防己20g、菖蒲15g、白术15g、茯苓50g、桂枝10g。水煎服。用于心力衰竭。

 (12)黄芪30g、薏苡仁60g、炙龟板60g(打碎,先煎)。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用于慢性肾炎。

 (13)黄芪30g、白前10g、马鞭草10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用于急性肾炎。

 (14)黄芪50g、防己20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用于急、慢性肾炎。

 (15)生黄芪60g、生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用于气虚小便不利。

 (16)黄芪10g、党参10g、小蓟20g。水煎服。用于血尿。

 (17)炙黄芪20g、当归12g、鹿角片15g、龟板15g、昆布15g、煅龙骨15g、菖蒲10g、远志10g、生牡蛎12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18)黄芪15g、生山药15g、玉米须30g、猪胰1个。先将猪胰切成薄片,再与余药共用水煎,服药液,并分2次食猪胰片。用于糖尿病。

 (19)黄芪15g、天花粉25g、生地25g、棕树果10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用于糖尿病。

 (20)黄芪60g、熟地25g、天花粉30g、黄连8g、北五味子15g、甘草6g、玉米须适量。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用于糖尿病。

 (22)黄芪60g、白芍60g、甘草20g、猪蹄1只。将上药共炖熟,除去药渣,1日分2次服,食猪蹄并服汤。用于腰腿痛,坐骨神经痛。

 (22)黄芪30g、当归15g、王不留行24g、通草6g。水煎服。用于缺乳。

 (23)黄芪15g、麻黄根10g。水煎服。用于产后自汗、盗汗。

 (24)黄芪30g、五味子10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35剂。用于产后乳汁自流。

 25)黄芪10g、甘草10g、炼蜜适量。将上药共研为细末,加炼蜜适量搅为糊状,3岁以内小儿11汤匙,13次,温开水送服。用于小儿虚喘。

 26)生黄芪30g、升麻6g、桑螵蛸15g、益智仁10g。水煎服。用于小儿遗尿,面色萎黄,身体倦怠。

 27)黄芪12g、桑螵蛸7g、升麻1.5g。水煎服,用于小儿遗尿。

 28)黄芪60g、狼毒30g。先将上药共研为细末,加食醋50g调均匀,再加入猪板油150g,用文火熬制成膏,外涂患处,13次。用于痈、疽及甲沟炎等。

 29)炙黄芪10g、麦冬10g、甘草6g。共煎水取汁饮用,用于暑天汗多,体倦,心烦口渴等。

 30)黄芪25g、炒糯米20g、糯稻根30g、玉米须30g。共煎取汁饮用,每天1剂,连饮35个月。用于肾炎蛋白尿。

 31)黄芪35g、党参35g、白酒600g。共密封浸泡15天后,酌量饮用。用于气虚喘咳,蛋白尿等。

 32)黄芪30g、川芎5g、糯米300g。水煎成粥,分3次服。用于气虚胎动。

 33)黄芪50g、大枣10枚。(或加当归、枸杞各9g)用瘦猪肉适量,加食盐等调味熬汤,食肉喝汤。用于体虚,产后或病后体弱。

 34)黄芪粉50g、鳖鱼1只。先将鳖鱼去骨,再加黄芪粉,煮熟后食盐调味食之,每日1剂,连服10剂。用于癫痫。

 35)炙黄芪25g、淮山药50g、山茱萸9g。水煎服,每日1剂。用于慢性肾炎的蛋白尿。

 36)黄芪5g、生地5g、羌活5g、牛蒡子5g。先将牛蒡子砸碎、其他药切成小碎块,一起置入茶杯内,倒入刚沸的开水,盖严杯盖,浸泡20分钟左右即可代茶饮,可反复加入沸水浸泡数次,直至无味,每日上、下午各泡服1剂。用于全身肢体各关节红肿疼痛,屈伸不利。

 (37)黄芪5g、黄连2g。将2药切成小碎块,一起置入茶杯内,倒入刚沸的开水,盖严杯盖,浸泡20分钟左右即可代茶饮,可反复加入沸水浸泡数次,直至无味,每日上、下午和晚上各泡服1剂。用于大便日行数次,清稀如水,腹隐痛,气短懒言,神疲倦怠等。

 (38)黄芪5g、茯苓5g、防己2g、桂枝3g、甘草2g。先将各药切成小碎块,一起置入茶杯内,倒入刚沸的开水,盖严杯盖,浸泡20分钟左右即可代茶饮,可反复加入沸水浸泡数次,直至无味,每日上、下午各泡服1剂。用于水肿,症见四肢皮肤肿盛,面色萎黄,小便不利,肚腹胀满等。

 (39)黄芪5g、白术5g、防己5g、生姜3g、大枣2枚。先将生姜切成薄片、其他药切成小碎块,一起置入茶杯内,倒入刚沸的开水,盖严杯盖,浸泡20分钟左右即可代茶饮,可反复加入沸水浸泡数次,直至无味,每日上、下午各泡服1剂。用于肾小球肾炎,症见全身浮肿,以头面肿为甚,恶风恶寒,小便不利。

 40)黄芪5g、茯苓5g、防己3g、白术5g。先将各药切成小碎块,一起置入茶杯内,倒入刚沸的开水,盖严杯盖,浸泡20分钟左右即可代茶饮,可反复加入沸水浸泡数次,直至无味,每日上、下午各泡服1剂。用于水肿,症见全身浮肿,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身体重痛等。

 41)黄芪5g、紫菀5g、干姜3g、杏仁5g。先将杏仁砸碎,干姜和黄芪切成小碎块,一起置入茶杯内,倒入刚沸的开水,盖严杯盖,浸泡20分钟左右即可代茶饮,可反复加入沸水浸泡数次,直至无味,每日上、下午各泡服1剂。用于支气管炎,症见久咳不止,喘促气急,痰少而粘,气虚乏力,畏寒怕冷,容易感冒等。

 42)黄芪5g、白芍5g、桂枝5g、生姜3g、大枣3枚。切成小碎块,一起置入茶杯内,倒入刚沸的开水,盖严杯盖,浸泡20分钟左右即可代茶饮,可反复加入沸水浸泡数次,直至无味,每日上、下午各泡服1剂。用于血痹虚劳,症见肌肉顽麻,痹痛不仁,肢体屈伸不利,腰膝俯仰不能等。

 43)黄芪5g、瓜蒌5g、麦冬5g、生地5g。切成小碎块,一起置入茶杯内,倒入刚沸的开水,盖严杯盖,浸泡20分钟左右即可代茶饮,可反复加入沸水浸泡数次,直至无味,每日上午和晚上各泡服1剂。用于糖尿病,症见口干口渴,引饮无度,小便清长而多,人体消瘦,毛发枯萎等。

 44)黄芪5g、白术5g、防风5g、茉莉花茶1g。先将各药切成小碎块,与茉莉花茶一起置入茶杯内,倒入刚沸的开水,盖严杯盖,浸泡20分钟左右即可代茶饮,可反复加入沸水浸泡数次,直至无味,每日上、下午各泡服1剂。用于易出汗,易感冒者等。

 45)黄芪30g、嫩母鸡1只。先将鸡宰杀去毛、爪及内脏,在沸水中焯至皮伸,凉水冲洗,沥干;黄芪洗净,切成67cm长的段,每段对剖成2片,整齐地装入鸡腹内;将鸡装入蒸钵内,加入葱白段10g、生姜片10g、绍酒15g、食盐及清汤适量,用棉纸封口,上笼用武火蒸至沸后约1.52小时;出笼加入胡椒粉调味即可食用。用于脾虚食少、乏力,气虚自汗、易感冒,血虚眩晕、麻木及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子宫下垂等症。本方可作病后体弱及营养不良、贫血、肾炎、内脏下垂患者之膳食。无病常食,能强身健体,减少感冒。

 46)黄芪100g、当归20g、嫩母鸡1只。先将鸡宰杀去毛、爪及内脏,在沸水中焯至皮伸,凉水冲洗,沥干;当归和黄芪切成片由鸡的裆部装入腹内,放入蒸钵内,腹部向上,加入葱白段10g、生姜片10g、绍酒15g、食盐及清汤、胡椒粉适量,用湿棉纸封口,上笼用武火蒸至沸后约2小时;揭去棉纸,挑出葱、姜,加味精,调好味即可食用。用于气虚血亏,神疲乏力,面色萎黄;产后、或大失血及崩漏之后,出现血虚发热者,亦可食之。

 47)黄芪10g、鹌鹑2只。先将鹌鹑宰杀去毛、爪及由背部剖开抠去内脏,在沸水中焯约1分钟左右捞出;黄芪切片分成2份置于鹌鹑腹内,再把鹌鹑分放于碗内,注入清汤,用湿棉纸封口,上笼用武火蒸至沸后约半小时;揭去棉纸,滗出汁,加食盐、胡椒粉适量,调好味,再将鹌鹑翻在碗内,灌入原汁即可食用。用于气虚脾弱,水肿,小便不利或泄泻,以及体虚、中气下陷的子宫脱垂等,经常服用,有辅助治疗之效。

 

使用注意

    疮疡初起,表实邪盛及阴虚阳亢等证不宜用。

 

加工制作

    蜜炙黄芪: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黄芪片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即得。100kg黄芪,炼蜜用量为25kg或更多。

 

保存条件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防潮。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yu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