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第五节 四季养生与冬病夏治

[日期:2012-02-28] 来源:  作者: [字体: ]

 

()秋季养生法则

 

    秋三月:从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至立冬前一日为秋三月。

 

    《素问·四气调神论》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意思是说:秋天三个月是从容平定的季节,天气渐寒,地气清肃。人们应早些卧、早些

 

起来,可以鸡的作息为标准。精神必须安静,不能再同夏天一样松弛,这样才能适应秋气,

 

调养好“收”气。不然,会内伤于“肺”,到冬天生消化不良的飧泄病,因而承受“藏”气

 

也.少了。

 

    秋初余暑尚在,调摄宜同夏月。秋天三个月,气候高爽清肃,渐转干燥冷寒,皮肤、毛发干枯少水分,霜降则始生寒,阳渐衰而藏于阴,养生之道,宜收敛神气,使气自平,和缓秋凉。

 

    秋乃萧瑟之季,万物收养之节气。时令之秋,寒气上升,阳气下降,善养之道,顺应阳

 

和之气渐退,阴寒之气渐生,而养益气机。肺属金,于季节为秋,在形体为气。肃秋宜收敛

 

神气,润养肺气。善养生者,应避秋气之肃杀,增强血脉之贯通,以养肺金,以益秋收之气

 

而养生。站立位,挺胸收腹,目视正前方,以鼻徐徐吸气,以口缓缓呼气。做“六字诀”的

 

“咽”字功。秋季由热渐凉,且燥气较胜,室内宜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衣服宜渐增。饮

 

食为“宜减辛增酸以养肝”。因秋为肺金,味主辛,饮食五味,入肺则须润养其金,化生津

 

液以利气机之输布。肺金克肝木,辛盛则伤木。又因秋天天气不断敛肃,空气中缺乏水分的

 

濡润,以致出现秋凉而劲急干燥的气候。其特点有二:其一,燥邪于涩,易伤津液。燥邪为

 

清肃之气,其性干涩,故致病最易耗伤人体的津液,造成阴津亏损的病变。其二,燥易伤肺。

 

肺喜清肃濡润,既不耐于湿,更不耐于燥,湿则停饮,燥则津伤。夏去秋来,因盛暑人多贪

 

凉并杂食,至冷热相搏,病邪伏内。入秋之后,饮食调理不善,夏令时节,积于身内之湿热,

 

常可发于诱因,致使疟、痢疾发于秋。因而,秋令时节,应平顺秋气,滋养肺阴,宜和秋燥,

 

消疟止痢,乃食方之宜,此为强身养生之法。

 

    ()冬季养生法则

 

    冬三月:从立冬、小雪、大雪、小寒、大寒至立春前一日为冬三月。

 

    《素问四气调神论》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目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意思是说:冬天三个月是闭藏的季节,河水结冰,田地冻裂,到处是阳衰阴盛的现象。

 

人们要早些睡,非待太阳上升不要起来,避寒就暖,也不要时常出汗,使体力愈加耗散。精

 

神方面应像埋伏、藏匿般的镇静起来,但内心还是要像打算一件事得到了满意解决而异常高

 

兴,这是保养冬天“藏”气的方法。否则会内伤…肾”气,到春天发生痿厥症,难以充分承

 

受明春的“生”气了。

 

    寒冬乃闭藏之季,冰天雪地,万物收藏。值此节令,人当顺应着闭藏之气,以迎冬季阳

 

光,防避寒冷。摩擦肌肤腠理,活动躯体、肢节,呼吸吐纳,以御凛冽阴寒。肾属水,于季

 

节为冬,在形体为骨。善养生者,宜按摩肌肤腠理,以养形体,以护阳表卫气。冬主肾骨,

 

而冬令闭藏,宜于肾气密固,所以,冬勿伤筋骨,活动躯体肢节,以益于内脏,以养阴理营

 

血。因此,隆冬数九,善养肾阴,不伤于冰冻,顺养肾气,以迎阳生,阳气闭藏,阳潜于阴,

 

故宜藏精不漏,不宜泄丹。经云:“冬不藏精,春必温病。”所以,在冬季三个月宜闭藏阳

 

精,断绝房欲之事,常盘膝正坐位,肢体放松,掌心按抚膝盖,以鼻徐徐吸气,以口缓缓呼

 

气,做“六字诀”的“吹”字功以益肾。

 

    寒是冬天的主气。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与大自然的寒冷、冰冻、凝结相类似。故易

 

伤人的阳气而出现寒证。如寒邪外来,卫阳受损,就会出现恶寒;若寒邪入里,直伤脾胃或

 

伤脾肾之阳,便会出现肢冷、身寒、下利清谷、小便清长、呕吐清水、痰涎稀薄等症。寒邪

 

凝滞,主痛。寒邪的凝滞之性与天寒地冻,水液凝结成冰有同样的道理,也就是说,寒邪可

 

以使人体的气血凝结阻滞,运行不畅,阻滞不通,即所谓“不通则痛”。所以说寒邪是形成

 

各种痛证的原因之一。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的意思。寒邪侵入人体,易使气机收

 

敛牵引作痛。寒邪入侵筋肉经络,则可使肢体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

 

    冬三月,虽然应注意防寒,但室内亦不宜太热。中医认为,冬时天寒,阳气内藏,易生

 

郁热,若厚衣重裘,向火醉酒,则阳太盛,至春夏之交,就容易发生时行热病,这是冬天不

 

善于保阴的缘故。老年人身体虚弱,宜居处密室,温暖衣食,调其饮食,适其寒温,不可冒

 

 触于寒风。《山居四要》中说:“老人患风湿脚气腰痛者,宜作暖炕宿卧。”还论:“行路劳倦骨疼宜得暖炕睡。”古人还主张:“夏月不可用水展席。冬月不可以火焙衣,二事甚快一时,

 

后日疾作不浅。老人衰迈,冬月畏寒,可以锡造汤婆注热水,用布囊包以避湿,先时拥被团

 

簇,临睡甚暖,又可温足,且远火气。”

 

    冬季宜使衣服和暖贴身,使气血流通,四肢舒畅。老人冬月紧系一棉背心,穿宽暖的棉

 

鞋,对身体有益。三九严寒,万物闭藏而衰,值此季节,人当温养心肺而补益气血,滋补肝

 

肾而养筋骨。冷冻时令,心脉肺气为衰,饮膳宜滋肺养心,调理脾胃以助运化;冰雪之季,

 

寒气侵袭筋骨,饮膳宜健脾补肾,通经活络以养机体,此乃寒冬季节养生之法。

 

    秋去冬来,因秋风萧瑟而养收,季节干燥而蕴湿,故入冬之后,当益肺金养肾水以利渗

 

湿,应养肾水,益肝木,以利疏泄。因而,养生须善择食,摄食待宜,方益于养生。冬月寒

 

冷闭藏,宜祛寒生热,补肺养肾,肾得其养,以生肝木,则冬藏春发应乎四时,此乃健康之

 

本。

 

    对于四季养生之法则,明代医家汪绮石制订了八防,即春防风,又防寒;夏防暑

 

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风。”按古代哲学“道常无为而无不

 

为”的思想,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吐故纳新,静心而不躁,清心而求安的养生观念,常以

 

导引神气,以养形魄。春季而养脾气,夏季而养肺气,秋季而养肝气,冬季而养心气,四季

 

而养肾气,五脏之气得养,方益于养生。据《同寿录》记载:“调息之法,不时候,随便而

 

坐,平直其身,纵任其体,不倚不曲,解衣宽带,务令调适,口中舌搅数遍,微微呵出浊气,

 

鼻中微吸,或三五遍,或一二遍,有津咽下,叩齿数遍,舌上腭,唇齿相着,两目垂帘,令蒙眈然渐次调息,不不粗。”此乃四季调摄之法则圭臬也!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xuhy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