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分站:
全部科室 快速通道:点击直达您要访问的科室
背景:
阅读新闻

敷贴法

[日期:2009-02-13] 来源:  作者:未知 [字体: ]

  (感冒、支气管哮喘、胸痹、自汗、坐骨神经痛、痔疮、肋软骨炎、寻常疣、带状疱疹、妊娠呕吐、宫颈糜烂、小儿疳积、小儿脐患、唇疮)

  敷贴法又称外敷法,是将药物研为细末,并与各种不同的液体调制成糊状制剂,敷贴于一定的穴位或患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此法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战国时期,敷贴法就已经出现。如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就载有用地胆等药外敷“牡痔”;《内经》也有用”白酒和桂,以涂风中血脉”的记载。晋、唐以后,随着针灸学的迅速发展,一些医家把外敷法和经络孔穴的特殊功能结合起来应用,创造了穴位敷药法,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到了明、清,穴位敷药法有了进一步发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如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附方中,就有不少穴位敷贴药疗法,其中如吴萸贴足心治疗口舌生疮至今仍沿用;清•吴尚先广泛搜集、整理前人外治法经验,在《理瀹骈文》中载有外敷方药近200首,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病证几十个。50年代后,敷贴法发展迅速,医药工作者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如用芒硝、大蒜和大黄分别外贴阿是穴治疗阑尾炎或炎性肿块;用蓖麻子仁捣烂,敷头顶部百会穴,治子宫下垂及脱肛等。与此同时,科研人员还不断探索穴位敷贴的治病机理,使之更加完善。

  【操作方法】

  1.根据具体病情选用药物,并将所用药物研细,以醋或酒、菊花汁,银花露,葱、姜、韭、蒜等汁,或鸡子清、油类调成糊剂备用。

  2.根据“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中病旁取”的原则,按经络循行走向选择穴位,然后敷药。

  【主治病症】

  一、感冒

  1.椒香祛风膏(《中医外治集要》) 胡椒15g,丁香9g,葱白适量。前二味研末,入葱白混捣如膏状,取适量敷于大椎穴,胶布固定;另取药膏涂于双劳宫穴,合掌放于两大腿内侧,夹定,屈膝侧卧,盖被取汗,早晚各1次,每次45~60分钟,连用2~3日或病愈为止。功能发散风寒。主治风寒感冒。

  2.地龙饼(《中医外治法集要》) 鲜地龙10条,白糖适量,面粉适量。地龙入碗内,撒上白糖,片刻地龙体液外渗而死,人面粉和成膏,制成直径为3厘米的药饼2枚,分贴囟门和神阙穴处。每次贴4~6小时,每日2次,连贴2~3天。功能清热解毒。主治风热感冒。

  二、支气管哮喘

  1.冬病夏治消喘膏(新医学杂志1978;(5):28) 炙白芥子21g,元胡21g,甘遂12g,细辛12g。共研细末,装塑料袋备用。每次用上药l/3药面,加生姜汁调成糊状,分别摊在6块直径约5厘米的油纸或塑料布上,贴敷在肺俞、心俞、膈俞等穴,用胶布固定,一般贴4~6小时。如果贴后局部有烧灼感或疼痛,可提前取下,若温热舒适或微痒,可多贴几小时,待药干燥后再取下。夏季入伏10天贴1次,即初伏、二伏、三伏各贴1次,共贴3次,连用3年。功能理气化痰平喘。主治哮喘,无论发作期、缓解期均可使用。

  2.桑杏石芩膏(经验方) 桑皮lOg,杏仁lOg,生石膏30g,黄芩lOg。共为细末、过筛,用凉开水调和制成直径为2.5厘米的药饼8个,分贴于华盖、膻中、膈俞、肺俞穴,包扎固定,每次贴4~5小时,每日1次,连贴10日为1疗程。功能宣肺清热。主治热哮证。

  三、胸痹

  桃仁栀子糊剂(中级医刊1981 ;(4):19) 桃仁、栀子各12g,炼蜜30g。上2药碾末,加炼蜜调成糊状,摊敷在心前区处,摊敷面积约7×15cm,然后纱布敷盖,初用时,每3日换1次;2次后,7日换1次,6次为1疗程。功能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主治胸痹属心血瘀阻者。

  四、自汗

  敛汗散(《穴位贴药疗法》) 五倍子、郁金各等份,蜂蜜适量。上2味药物混合研成细末,加入蜂蜜调和成膏,取适量膏分别疮、肋软骨炎、寻常疣、带状疱疹、妊娠呕吐、宫颈糜烂、小儿疳积、小儿脐患、唇疮)

  敷贴法又称外敷法,是将药物研为细末,并与各种不同的液体调制成糊状制剂,敷贴于一定的穴位或患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此法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战国时期,敷贴法就已经出现。如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就载有用地胆等药外敷“牡痔”;《内经》也有用”白酒和桂,以涂风中血脉”的记载。晋、唐以后,随着针灸学的迅速发展,一些医家把外敷法和经络孔穴的特殊功能结合起来应用,创造了穴位敷药法,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到了明、清,穴位敷药法有了进一步发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如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附方中,就有不少穴位敷贴药疗法,其中如吴萸贴足心治疗口舌生疮至今仍沿用;清•吴尚先广泛搜集、整理前人外治法经验,在《理瀹骈文》中载有外敷方药近200首,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病证几十个。50年代后,敷贴法发展迅速,医药工作者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如用芒硝、大蒜和大黄分别外贴阿是穴治疗阑尾炎或炎性肿块;用蓖麻子仁捣烂,敷头顶部百会穴,治子宫下垂及脱肛等。与此同时,科研人员还不断探索穴位敷贴的治病机理,使之更加完善。

  【操作方法】

  1.根据具体病情选用药物,并将所用药物研细,以醋或酒、菊花汁,银花露,葱、姜、韭、蒜等汁,或鸡子清、油类调成糊剂备用。

  2.根据“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中病旁取”的原则,按经络循行走向选择穴位,然后敷药。

  【主治病症】

  一、感冒

  1.椒香祛风膏(《中医外治集要》) 胡椒15g,丁香9g,葱白适量。前二味研末,入葱白混捣如膏状,取适量敷于大椎穴,胶布固定;另取药膏涂于双劳宫穴,合掌放于两大腿内侧,夹定,屈过筛,以水调为糊状,敷内关穴或敷脐,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功能和胃止呕。主治各型妊娠呕吐。

  十一、宫颈糜烂

治糜灵(吉林中医药1982;(4):34) 儿茶、苦参、黄柏各25g,枯矾20g,冰片5g。共研细末,用时香油调糊状,以带线棉球敷患处,3日1次,10次1疗程。功能燥湿杀虫。主治各型宫颈糜烂。

  十二、小儿疳积

  1.疳积散(《中药贴敷疗法》) 桃仁、杏仁、生山栀各等份,晒干研末,加冰片、樟脑少许贮藏备用。取药末15~20g用鸡蛋清调拌成糊状,干湿适宜,敷于双侧内关穴,然后用纱布包扎,不宜太紧,24小时后去之,2~3天1次。功能清热消积。主治小儿疳积。

  2.消疳散(《中药贴敷疗法》) 生栀仁30粒,杏仁9g,白胡椒6g,鸡蛋1个,(去黄)葱头7个,面粉1匙,丁香30粒。研为细末,用高粱酒烧,蛋清调匀,荷叶为托,贴敷两足心。功能健脾消积。主治小儿疳积。

  3.肥儿膏(《中医外治法类编》) 黄花、茯苓、白术、炙甘草、制厚朴,槟榔、山楂,麦芽、神曲、陈皮、益智仁、木香、砂仁、山药、莪术、使君子、川楝肉、胡黄连、芜荑各15go.麻油熬,黄丹收,朱砂3g搅,贴肚脐上。功能补脾消积。主治虚中有积,肿胀泄泻。

  三、小儿脐息

  1.金黄膏(《医宗金鉴》) 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15g,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5g,天花粉20g,共研细末,搅拌和匀,即为金黄散剂,然后以凡士林8/10、金黄散2/10的比例混合,调匀即成金黄膏。用药前先以75%的酒精擦拭疮周皮肤,然后用生理盐水棉球将渗液揩拭干净,将金黄膏贴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5次为1疗程。功能清热燥湿,消肿止痛。主治脐疮。

  2.头发枯矾膏(《中医药物贴脐疗法》) 头发1团(烧炭存性),枯矾适量,蜂蜜适量。先将前2味药混合研为细末,过筛后,以蜂蜜调和如膏备用。用时取药膏适量,摊于一块纱布棉垫上,以膏贴于患者脐突部位上,以硬板轻轻往脐下压之,然后用纱布束紧固定。功能收湿止痒。主治脐突。

  十四、唇疮

  陆氏硇砂消炎膏(上海中医杂志1989;(2):32) 硇砂、川军、川柏、黄芩、东丹、雄黄、熟石膏。上药适量,共研为末,以凡士林调末为膏药,敷于疮面。每日2次,直至肿痛消失。功能清热消肿。主治唇上生疮,红肿疼痛。

  【注意事项】

  1.要选择好适应证。

  2.敷药时要使病人采取适当体位并固定药物。

  3.随时观察病人的反应,以决定去留。

  4.根据病人的年龄、体质或病情,确定敷药的剂量及时间。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0)
热门评论
商务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意见反馈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