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体弱、虚寒痼疾、慢性肠胃衰弱、中阳不振、肾元不充及一切虚寒衰弱、久病不能起床者)
大灸疗法是间接灸法的一种。因其施灸的范围涉及背、腹部面积广泛的区域,临床常起大症,故以“大灸”命名。
大灸疗法在一般书中未见述及,为高怀老医师家传秘法。高医师系河北省丰润县人,精针灸术。1950年吾师岳美中教授在唐山执医时,曾登门求教。高老时年83岁,感吾师之心诚,因传其所秘,使此法得以广布海内,造福人民。
【操作方法】
一、操作人员
医师1人,助手2人。
二、操作用具
床1张,三棱针1支,毫针2支(针长2寸),大方盘2~3个,大镊子2~3个,小刀1~2把,捣药缸一个,草版纸一条(长60cm,宽3cm),蜡签子2~3个(插蜡用)。
三、操作用品
艾绒250g,咸萝卜(即腌好的红色大萝卜:如无,青萝卜亦可)2000~2500g,紫皮大蒜500~750g,蜡烛1支,酒精少许,脱脂棉少许,火柴一盒。
四、操作前准奋
将咸萝卜切成长1寸,厚O.5寸方块(这里的“寸”,为病人中指同身寸),紫皮大蒜捣烂如泥,摊萝卜片上,中间用手指按一凹,深度使萝卜片显露,蒜泥即形成一圆圈。另将艾绒放在平板上,用右手拇、食、中三指捏成食指大的小炷,放置在萝卜片上的蒜泥凹中。
五、临床操作方法
先灸患者背部,次灸患者腹部。
1.背部灸法
(1)让患者俯卧好,将草版纸长条自大椎穴起至长强穴止,顺脊椎铺好。因脊椎骨这条线不灸。
(2)将做好之咸萝卜片先放在两边大杼穴处各一个,以后再沿着草版纸条由大杼往下顺着排列到秩边穴。其间所排之片多少无定数,以排满为止。
(3)在第一排的外侧,沿着排第二行,起点在大杼,风门二穴之间(即在第一排一二块咸萝卜及蒜片之间的外侧),依次往下排,排到秩边穴外上部(比第一排少一块)为止。
(4)将蜡烛用火柴点着,插在烛签上(粘在他处亦可),便可开始灸。
(5)用镊子夹住做好的艾球,在烛火上点着,放在咸萝卜片蒜凹中逐个放好,排齐。灸的壮数多少要看患者的皮肤忍受性来决定,一般每个灸点灸3~5壮。
2.腹部灸法
(1)先在膻中穴部位放一片咸萝卜片,以此为中心点,在这点的上下左右周围放上8块,即形成1个9片的大方形。
(2)在鸠尾穴、神阙穴各放上1块不着蒜的咸萝卜片。该片的大小宽度仍如前,上下长度则要短3分(即宽1寸,长0.7寸),此点不灸,两穴之间放咸萝卜片6片。
(3)在神阙穴以下至曲骨穴这一段放5片。若是妇女,则石门穴不灸,放一块不着蒜的咸萝卜片(长、宽各为1寸)。
(4)腹部沿正中行的(即正中行巨阙穴与下脘穴之间为起点)两侧,向下一行,每行放7片。
(5)沿第二行两侧(低半片与下脘穴平),再各排一行放6片。
(6)以上步骤完成后,便可开始灸治。灸治操作方法和壮数均同背部灸法。
3.针刺方法腹部灸完后,必须用三棱针于十宣穴放血。并针双侧三阴交穴,深1寸用泻法,不留针,借以泻大热之气。
【主治病症】
久病体弱、虚寒痼疾、慢性肠胃衰弱、中阳不振、肾元不充及一切虚寒衰弱、久病不能起床者。
【注意事项】
1.在施灸过程中,不要使灸火熄灭,要随时接上艾球,防止火力中断,直至完成壮数为止。
2.此法由于灸点较多,倘照顾不周,容易造成烧伤或大灸疮,增加患者痛苦。预防之法:若患者感觉灼痛,可将萝卜片抬起一点,或将艾火减弱一些。注意观察灸的部位,发现皮肤稍现深红色时,即停止灸治。
3.灸完背部后,休息片刻。再灸腹部。
4.灸毕必须于十宣刺血,针泻三阴交,不然会产生副作用,影响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