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胃痛、周围性面瘫、瘫痪、外阴白色病变、肾泻、高血压眩晕症、神经性呕吐症、耳鸣、下颌关节功能紊乱、斜视、月经过多、支气管哮喘、咳嗽、呃逆、腰扭伤、淋证、疝气疼痛、软组织损伤、小儿痿证、性不育、斑秃、面肌痉挛、遗尿、胁肋痛、胃痛、心悸胸痛、心绞痛、胆道蛔虫病、阴虚喉痛、火眼)
子午流注、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是古代医家创立的择时选穴针刺法,统称为传统时间针灸疗法。它是根据人体气血流注于经脉过程中,随时间的推移而有周期性盛衰变化规律,表现在十二经脉的原穴和五输穴及八脉交会穴上为有周期性开阖规律,从而选取气血盛而开的腧穴进行组方针刺的。
一、子午流注
子午流注是按日时干支,配合井荥输(原)经合穴取穴针刺的一种方法,按其配穴方法不同,又可分为纳甲法、纳子法和养子时刻注穴法。
1.基本知识
(1)古代时间表示法:中国古代是以天干、地支及其组合来表示年、月、日、时的。天干的符号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数;地支的符号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数。以天干的第1个数与地支的第1个数相配便是甲子,天干的第2个数与地支的第2个数相配便是乙丑,依此排列下去便是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癸亥。由于天干为十数,地支为十二数,因此,天干六轮,地支五回,成六十周,方能再轮回至甲子,所以称六十环周为一花甲。凡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均如此干支相配。见表l-3。
表1-3 干支相配六十环周
甲子(1) 甲戌(11) 甲申(21) 甲午(31) 甲辰(41) 甲寅(51) |
乙丑 乙亥 乙酉 乙未 乙巳 乙卯 |
丙寅 丙子 丙戌 丙申 丙午 丙辰 |
丁卯 丁丑 丁亥 丁酉 丁未 丁巳 |
戊辰 戊寅 戊子 戊戌 戊申 戊午 |
己巳 己卯 己丑 己亥 己酉 己未 |
庚午 庚辰 庚寅 庚子 庚戌 庚申 |
辛未 辛巳 辛卯 辛丑 辛亥 辛酉 |
壬申 壬午 壬辰 壬寅 壬子 壬戌 |
癸酉 癸未 癸巳 癸卯 癸丑 癸亥 |
(2)干支的阴阳代数:按天干与地支的顺序以数字代之,则以奇偶数分为阴阳。凡奇数1、3、5、7、9、11为阳,偶数2、4、6、8、10、12、为阴。如表1~4。
阴阳 阳 阴 阳 阴 阳 阴 阳 阴 阳 阴 阳 阴 代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甲 乙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
(3)干支的五行属性:干支的五行属性均与四时方位有关。天干为: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地支为:东方春寅卯木,南方夏巳午火,中央长夏辰戌丑未土,西方秋申酉金,北方冬亥子水。
(4)时辰的时间分配:一日十二个时辰的现代时间分配为,子时为夜半23~1时,丑时为1~3时,寅时为3~5时,卯时为5~7时,辰时为7~9时,巳时为9~11时,午时为11~13时,未时为13~15时,申时为15~17时,酉时为17~19时,戌时为19~21时,亥时为21~23时。
2.纳甲法纳甲法也叫纳干法,是十二经脉纳入天干之法。
(1)十二经纳甲(干)法:本法以十二经分纳于十天干。见表1-5。
表1—5十二经脉纳甲
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脏腑 胆 肝 小肠 心 胃 脾 大肠 肺 膀胱、三焦 肾、包络 |
十二经纳甲歌:
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
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脏,
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络同归入癸方。
(2)五输穴配合阴阳五行:纳甲法依各经所纳天干之朗阳五行确定日时,然后再依五输穴之阴阳五行属性推算流注次序。五输穴的阴阳五行属性如《难经·六十四难》言:“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十二经五输穴具体阴阳五行属性见表1—6。
(3)纳甲常规开穴法:
阳进阴退,井穴为始,这里的阳指天干,阴指地支,即是说天干按顺序推进,而地支则从戌时起,按酉申未午巳亥辰卯寅的倒退次序与天干配合经井穴。见表1—7。
表1—6五输穴阴阳五行归属
阳经六输 |
阴经五输 | ||
穴名 经别 |
井 荥 输 原 经 合 (金) (水) (木) (火) (土) |
穴名 经别 |
井 荥 输 经 合 (木) (火) (土) (金) (水) |
胆(木) 小肠(火) 胃(土) 大肠(金) 膀胱(水) 三 焦 |
窍阴 侠溪 临泣 丘墟 阳辅阳陵泉 少泽 前谷 后溪 腕骨.阳谷 小海 厉兑 内庭 陷谷 冲阳 解溪足三里 商阳 二间 三间 合谷 阳溪 曲池 至阴 通谷 束骨 京骨 昆仑 委中 关冲 液门 中渚 阳池 支沟 天井 |
肝(木) 心(火) 脾(土) 肺(金) 肾(水) 心 包 |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 少冲 少府 神门 灵道 少海 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阴陵泉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尺泽 涌泉 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 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池 |
表l一7纳甲法按时开井穴表
日干 时辰 经脉 井穴 |
田 甲→ 戊…→ 胆 窍阴 |
乙 乙→ 酉…→ 肝 大敦 |
丙 丙→ 由…→小肠 少泽 |
丁 丁→ 未…→心 少冲 |
戊 戊→ 午…→胃 厉兑 |
己 己→ 巳…→ 脾 隐白 |
庚 庚→辰…→ 大肠、 商阳 |
宴 辛→ 卯…→ 肺 少商 |
壬 壬 寅 膀胱 至阴 |
癸 癸亥 肾 涌泉 |
从表中可以看出天干为阳主顺序前进,而地支则为阴主逐次后退,这是开井穴必须掌握的。
经生经,穴生穴,在开出井穴之后,则按十二经脉及五输穴的五行相生规律,以经生经,穴生穴依次开出。如甲日戌时开窍阴穴之后,甲为胆经为阳木,应生阳火为丙小肠,井窍阴穴属金,应生小肠荥水穴前谷。继而小肠火生阳土为戊胃,荥水穴后应生输木穴胃经陷谷。戊胃土应生阳金为庚大肠,输木穴后应生经火穴即大肠经阳溪穴。庚大肠金应生阳水为壬膀胱,经火穴应生阳十合穴为膀胱合穴委中。余穴皆仿此。
阳日阳时开阳穴,阴日阴时开阴穴。阳日指天干属阳干者,即甲、丙、戊、庚、壬日,阳时指地支属阳支者,即子、寅、辰、午、申、戌。如甲日甲戌时开胆经井穴足窍阴,足窍阴为阳经阳穴,下一时辰乙亥为阴时不开穴,再下一个时辰丙子为阳时开小肠经荥穴前谷,依此类推。阴日指天干属阴干者,即乙、丁、己、辛、癸,阴时指地支属阴支者,即丑、卯、巳、未、酉、亥。如乙日乙酉时开肝经井穴大敦,大敦为阴经阴穴,下一时辰丙戌为阳时不开穴,再下一个时辰丁亥为阴时开心经荥穴少府,依此类推。
返本还原,阳经遇输过原,阴经以输代原就是每逢开输穴的 l司时,就要开当日本经的原穴。阳经各有单独的原穴,阴经则以输代原。如甲日遇开输穴是胃经陷谷,同时过原开胆经原穴丘墟。乙日遇开输穴是脾经太白,同时过原开肝经原穴太冲,太冲即是肝经输穴。故言代原,余皆类推。
气纳三焦开生我穴,血归包络开我生穴。三焦主持诸气,气为阳,所以凡是阳经开至合穴,下一阳时便应气纳三焦,开生我、穴,这里“我”指井穴所属的经。例如甲日戌时开胆井窍阴,转注乙日继续开阳时,到了壬午开合穴,下一阳时甲申,便要开三焦属水的荥穴液门,因为胆属木,水生木就是生我的关系。余可类推。血归包络,血为阴,所以凡是阴经开到合穴,下一阴时就要血归包络,开我生穴。例如乙日酉时开肝经井穴大敦,下一阴时丁亥开心经荥穴少府,转注丙日继续开阴时,到癸巳时开肾经合穴阴谷后,下一阴时己未,便要血归包络,开心包经我生穴。肝属木,木生火,所以开心包经荥穴劳宫,余可类推。
纳甲法就是依据以上原则开穴的。
(4)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明·徐凤《针灸大全》):
1)甲日戌时胆窍阴,丙子时中前谷荥,
戊寅陷谷阳明输,反本丘墟木在寅。
庚辰经注阳溪穴,壬午膀胱委中寻,
甲申时纳三焦水,荥合天干取液门。
2)乙日酉时肝大敦,丁亥时荥少府心,
己丑太白太冲穴,辛卯经渠是肺经,
癸巳肾宫阴谷合,乙未劳宫火穴荥。
3)丙日申时少泽当,戊戌内庭治胀康,
庚子时在三间俞,本厚腕骨可祛黄,
壬寅经火昆仑上,甲辰阳陵泉合长,
丙午时受三焦火,中渚之中仔细详。
4)丁日未时心少冲,己酉大都脾土逢,
辛亥太渊神门穴,癸丑复溜肾经通,
乙卯肝经曲泉合,丁巳包络大陵中。
5)戊日午时厉兑先,庚申荥穴二间选,
壬戌膀胱寻束骨,冲阳土穴必还原,
甲子胆经阳辅是,丙寅小海穴安然,
戊辰气纳三焦脉,经穴支沟刺必痊。
6)己日巳时隐白始,辛未时中鱼际取,
癸酉太溪太白原,乙亥中封内踝比,
丁丑时合少海心,己卯间使包络止。
7)庚日辰时商阳居,壬午膀胱通谷之,
甲申临泣为输木,合谷金原返本归,
丙戌小肠阳谷火,戊子时居三里宜,
庚寅气纳三焦合,天井之中不用疑。
8)辛日卯时少商本,癸巳然谷何须忖,
乙未太冲原太渊,丁酉心经灵道引,
己亥脾合阴陵泉,辛丑曲泽包络准。
9)壬日寅时起至阴,甲辰胆脉侠溪荥,
丙午小肠后溪俞,返求京骨本原寻,
三焦寄有阳池穴,返本还原似的亲,
戊申时注解溪胃,大肠庚戌曲池真,
壬子气纳三焦寄,井穴关冲一片金,
关冲属金壬属水,子母相生恩义深。
10)癸日亥时井涌泉,乙丑行间穴必然,
丁卯俞穴神门是,本寻肾水太溪原,
包络大陵原并过,己巳商丘内踝边,
辛未肺经合尺泽,癸酉中冲包络连,
子午截时安定穴,留传后学莫忘言。
(5)闭时开穴歌:按“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取穴,十日一周中有24个时辰无穴可开,称为闭时,又称闭穴,为弥补此缺限,有人根据六甲周期、阳进阴退开井穴、阳日阳时开阳穴,阴日阴时开阴穴和地支顺时推进等开穴原则,进行推算,补齐了24个闭穴,补穴如下:
甲寅闭时开侠溪,甲午时上用临泣,
乙巳太冲穴正旺,己未商丘穴不虚,
丙辰时上后溪穴,庚午时开是阳溪,
辛巳时至经渠盛,辛酉时到尺泽居,
壬辰闭时有昆仑,壬申时开委中齐,
癸卯然谷穴己至,癸未时上是太溪。
(6)纳甲法的使用方法:合日互用开穴法根据甲与己合,乙与庚合,丙与辛合,丁与壬合,戊与癸合之规律,称甲己二日为台日,乙庚二日为合日,丙辛二日为合日,丁壬二日为合日,戊癸二日为合日。根据病情之需要,通过辨证,若本日所开五输穴不符病情之需要,又恰为合日经脉之病证,就可采取合日互用开穴法。如甲日本为胆经日,恰遇脾经病候或脾经五输穴主治病证,那么甲戌时所开井穴窍阴则可用己日所开井穴隐白,丙子所开荥穴前谷,则可开脾经荥穴大都。经配经,输配输,合配合,余皆类推,则为合日互用。
刚柔相济开穴法,依照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之原则,选阴阳合化之经,取刚柔相济之穴同开之法,即是刚柔相济开穴法。如阴日阴时开阴经穴,但患者病证属手合化之阳经病证时则可采用此法。例如乙日酉时开肝经井穴大敦,但病属大肠经病候,大敦属阴经木穴,依照乙庚化金的原则,可同时开大肠经之阳经木穴为输穴三间。阳日阳时开阳经穴,若患者病证属合化之阴经病证时亦如此。如患病为肺经病候,遇丙日申时开小肠井金少泽穴,则依照丙辛化水,同时开肺经金穴经渠。刚柔相济,可收阴阳协调使气血归于权衡之效。
表里相合开穴法,依照阴阳经脉有表里相合之关系,临床上遇到表里相合经脉之病候时则可同开相应之时穴。如丁日未时开心经井穴少冲,但病属小肠经病候,则同开小肠经井穴少泽,至已酉脾经开荥穴大都时,则同时开小肠经荥穴前谷,辛亥开太渊输穴时则同时开神门(过原)及小肠经输穴后溪。余类推。
顺时相生开穴法根据病情需要,可将值日所开五输穴顺序开一层两层,甚至全部开出。如患胃痛病患者子甲日来诊则可自甲日戌时开胆井窍阴,至丙子时开小肠荥穴前谷,至戊寅时开胃经输穴陷谷及胆原丘墟。此为顺时三层开穴法。
3.纳子法纳子法可能创始于宋代,而明·高武的《针灸聚英》则明确阐发之。初称为“十二经病井荥俞经合补虚泻实”法,因该法主要以十二地支所代表的十二时辰分别取用各经五输穴,故又称为子午流注纳支(子)法。
纳子法以《内经》“经脉篇”关于十二经脉贯通联系结构为基础,认为人体气血循着经脉贯通结构,依次流注十二经脉,每日从寅时手太阴肺经始,至丑时足厥阴肝经止,日复一日,周而复始,循环流注不息。气血流注至何经,何经则因气血生旺而有“开穴”,而气血刚流注过后的经脉则有穴位称“合穴”,这二种穴
位均可择时针刺,增强其主治效用,只不过二者作用相反,开穴可泻实证,合穴可补虚证。地支时辰与十二经脉配属见表1—8。
(1)纳子开穴法:补母泻子法是根据十二经脉所纳入的地支时辰顺序,依十二经及五输穴的五行属性,按生克制化关系,遭照“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来取穴治疗的。如手太阴肺经生病、肺属金,它的母穴是属土的太渊穴,子穴是属水的尺泽穴。如果肺经邪气实,就在肺气方盛的寅时,取尺泽穴行泻法;如果正气虚,又应当在肺气方衰的卯时取太渊穴行补法。若遇补泻时辰已过,或遇各经不虚不实之证,亦可选取与本经同一属性之经穴,又称本穴。或取本经原穴进行治疗。如肺经本穴为经渠,原穴为太渊。十二经补母泻子取穴如表1—9。
(2)主客开穴法:本法是将所病经脉原穴做为主穴、将与其相表里的经脉的络穴做为客穴按时配穴的方法。如肺经,其日庚辛,肺经有病时,在庚辛之日选定寅时取原穴太渊为主,配大肠经络穴偏历为客,或于卯时补太渊时配以偏历。余经类推。
(3)一日六十六法:纳支法的灵活运用,古来就很重视。金·窦汉卿氏在《标幽赋》中说:“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即是纳支法的扩展用法。就是说按十二经纳支之时辰,阳时取阳经五输穴及原穴为六穴,阴时取阴经五输穴为五穴,十二时辰中则十二经六十六穴全取。此法亦要根据辨证之需要,按时辰之先后灵活选取各穴针治。
(4)循经开穴法根据十二经脉纳支之时辰,按照病情之需要,分经辨证后,定时选取值时之经脉中适当的腧穴进行治疗的方法,则为循经开穴法。此法并不固定于五输穴及原穴,运用起来更加灵活。
4.养子时刻注穴法养子时刻注穴法属于子午流注针法之一,近人多注重研究纳甲法、纳子法,对本法则较生疏。该法首见于金。何若愚撰的《子午流注针经》,所谓“养子”指的是五输穴以其五行属性的相生关系为序。“时刻”指一日十二时辰和百刻,“注穴”指气血流注穴位。养子时刻注穴,意即气血在一日十二时辰和百刻中,按照穴位之间五行属性相生关系因时依序流注五输
表1—8地支时辰与十二经脉配属
地支 |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
时间 |
23~1 1~3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
经别 |
阳 肝 肺 大肠 胃 脾 心 小肠 膀胱 肾 心包 三焦 |
表1—9纳子法补母泻子取穴法
经别 |
五行 |
流注 |
疾病举例 |
补 法 |
泻 法 |
本穴 |
原穴 | ||
|
|
时间 |
|
母穴 |
时间 |
子穴 |
时间 |
|
|
肺 大肠 胃 脾 心 小肠 膀胱 肾 心包 三焦 胆 肝 |
辛金 庚金 戊土 己土 丁火 丙火 壬水 癸水 丁火 丙火 甲木 乙木 |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由 酉 戌 亥 子 丑 |
咳喘、心烦、胸满 齿痛、咽喉及面口鼻疾 腹胀、烦满、脚气 舌本强、腹胀满、体重、黄疸 咽干、舌痛、掌热 项强、颌肿、肩痛 头项腰背胭痛、癫疾 心悸、腰痛、少气 痉挛、心烦、胁痛、妄笑 耳聋、目痛、喉痹、癃闭 头痛、胁痛、疟疾 胁痛、疝气、呕逆 |
太渊 曲池 解溪 大都 少冲 后溪 至阴 复溜 中冲 中渚 侠溪 曲泉. |
卯 辰 巳 午 未 由 酉 戌 亥 子 丑 寅 |
尺泽 二间 厉兑 商丘 神门 小海 束骨 涌泉 大陵 天井 阳辅 行间 |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
经渠 商阳 三里 太白 少府 阳谷 通谷 阴谷 劳宫 支沟 临泣 大敦 |
太渊 合谷 冲阳 太白 神门 腕骨 京骨 太溪 大陵 阳池 丘墟 太冲 |
各穴。据此,在针刺气血流注旺盛的穴位即所谓“开穴”时,疗效可增加的思想指导下,按照上述气血因序流注五输穴的时间特点,提出了本法。
(1)开穴方法:此法以时干为主,每一时辰相生养子五度,各注井荥输经合五穴,每穴约占1.666666刻,合24分钟开一穴,每日十二时辰开六十穴合为百刻(加逢俞过原为六十六穴)。其五输穴的开穴原则与纳甲法相同,先开与本时辰之时干相应经脉的井穴,然后依照“阳时开阳经穴”、“阴时开阴经穴”及“经生经”、“穴生穴”的原则,开本时辰其它四穴。每时辰相生五经,流注五穴,凡遇次日阳干重见时纳三焦五输穴,阴干重见时纳包络五输穴。
例如:渚日甲时(包括甲子、甲寅、甲午、甲申、甲戌),甲为阳木,先开胆经井穴窍阴,然后按上述原则,顺序开小肠经荥穴前谷、胃经俞穴陷谷,返本还原,过胆原丘墟,大肠经经穴阳溪,膀胱经合穴委中(纳穴除外)。一时辰开5穴,每24分钟开1穴。
各日乙时(包括乙丑、乙卯、乙巳、乙未、乙酉、乙亥)乙为阴木,故肝始井穴大敦(木),木生心荥少府(火),火生脾俞太自(土),过肝原太冲,土生肺经经渠(金),金生肾合阴谷(水)(纳穴例外)。余皆类推。
纳穴方法为:本日日干上一个天干为当天时干的时辰,即为纳穴(如果一日出现两个,则以前一个为准),时干属阳者纳三焦,时干属阴者纳包络。
如乙日上一个天干为甲,乙日里的甲申时即为纳穴,甲属阳,当纳三焦,开关冲、液门,中渚过阳池、支沟、天井。
壬日上一个天干为辛,壬日中以辛为时干的有辛丑和辛亥时,辛丑在前,为纳穴,辛属阴,纳包络,开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余皆仿此。
“养子时刻注穴”逐日按时开穴见表1—10,表1一11。
表l一10 “养子时刻注穴”逐日按时开穴(阳)
日干 |
时干支 |
时间 |
分 | ||||
|
|
时 |
1~24 |
24~48 |
48~72 |
72~96 |
96~120 |
甲、己 戊、癸 丁、壬 丙、辛 庚 甲、己 |
甲子 甲寅 甲辰 甲午 甲申 甲戌 |
23~1 3~5 7~9 11~13 15~17 19~21 |
窍阴 |
前谷 |
陷谷 过丘墟 |
阳溪 |
委中 |
乙 |
甲申 |
15~17 |
关冲 |
液门 |
中渚过阳池 |
支沟 |
天井 |
乙、庚 甲、己 戊、癸 壬 丙辛 乙、庚 |
丙子 丙寅 丙辰 丙午 丙申 丙戌 |
23~1 3~5 7~9 11~13 15~17 19~21 |
少泽 |
内庭 |
三间 过腕骨 |
.昆仑 |
阳陵泉 |
丁 |
丙午 |
11~13 |
关冲 |
液门 |
中渚过阳池 |
支沟 |
天井 |
丙、辛 乙、庚 田 戊、癸 丁、壬 丙、辛 |
戊子 戊寅 戊辰 戊午 戊申 戊戌 |
23~1 3~5 7~9 11~13 15~17 19~21 |
厉兑 |
二间 |
束骨过冲阳 |
阳辅 |
小海 |
己 |
戊辰 |
7~9 |
关冲 |
液门 |
中渚过阳池 |
支沟 |
天井 |
丁、壬 丙 乙、庚 甲、己 戊、癸 丁、壬 |
庚子 庚寅 庚辰 庚午 庚申 庚戌 |
23~1 3~5 7~9 11~13 15~17 19~21 |
商阳 |
通谷 |
临泣过 合谷 |
阳谷 |
足三里 |
辛 |
庚寅 |
3~5 |
关冲 |
液门 |
中渚过阳池 |
支沟 |
天井 |
戊 丁、壬 丙、辛 乙、庚 甲、己 戊、癸 |
壬子 壬寅 壬辰 壬午 壬申 壬戌 |
23~1 3~5 7~9 11~13 15~17 19~21 |
至阴 |
侠溪 |
后溪过 京骨 |
解溪 |
曲池 |
癸 |
壬子 |
23~1 |
|
|
|
|
|
表1—11 “养子时刻注穴”逐日按时开穴(阴)
日干 |
时干支 |
时间 |
分 | ||||
|
|
时 |
1~24 |
24~48 |
48~72 |
72~96 |
96~1ZO |
甲、己 戊、癸 丁、壬 宴 乙、庚 甲、己 |
乙丑 乙卯 乙巳 乙未 乙酉 乙亥 |
1~3 5~7 9~11 13~15 17~19 21~23 |
大敦 |
少府 |
太白过太冲 |
经渠 |
阴谷 |
丙 |
乙未 |
13~15 |
中冲 |
劳宫 |
大陵 |
间使 |
曲泽 |
乙、庚 甲、己 癸 丁、壬 丙、辛 乙、庚 |
丁丑 丁卯 丁巳 丁未 丁酉 丁亥 |
1~3 5~7 9~11 13~15 17~19 21~23 |
少冲 |
大都 |
太渊过神门 |
复溜 |
曲泉 |
戊 |
丁巳 |
9~11 |
中冲 |
劳宫 |
大陵 |
间使 |
曲泽 |
丙辛 乙 甲、己 戊、癸 丁、壬 丙、辛 |
己丑 己卯 己巳 己未 己酉 己亥 |
1~3 5~7 9~11 13~15 17~19 21~23 |
隐白 |
鱼际 |
太溪过太白 |
中封 |
少海 |
庚 |
己卯 |
5~7 |
中冲 |
劳宫 |
大陵 |
间使 |
曲泽 |
丁 丙、辛 乙、庚 甲、己 戊、癸 丁、壬 |
辛丑 辛卯 辛巳 辛未 辛酉 辛亥 |
1~3 5~7 9~11 13~15 17~19 21~23 |
少商 |
然谷 |
太冲过太渊 |
灵道 |
阴陵泉 |
壬 |
辛丑 |
1~3 |
中冲 |
劳宫 |
大陵 |
间使 |
曲泽 |
戊、癸 丁、壬 丙、辛 乙、庚 己 戊癸 |
癸丑 癸卯 癸巳 癸未 癸酉 癸亥 |
1~3 5~7 9~11 13~15 17~19 21~23 |
涌泉 |
行间 |
神门过太溪 |
商丘 |
尺泽 |
甲 |
癸酉 |
17~19 |
中冲 |
劳宫 |
大陵 |
间使 |
曲泽 |
(2)使用方法:按时取穴 患者就诊时,按气血流注所开之
(2)使用方法:按时取穴患者就诊时,按气血流注所开之穴,恰与病情相符,则及时取用,借用有利时机调理气血。如与病情不符,可取用相合时辰的开穴,或按生克运化规律取穴治疗。
定时取穴:对慢性病,可约定流注开穴与病情相适的时间来治疗。五脏病可定于每月阴时,六腑病可定于每日阳时。如脾经病可约各月的丑、卯、巳、未等时辰针刺治疗,这些时辰均有脾经的开穴。
按相合规律开穴:按照甲与己合,乙与庚合,丙与辛合,丁与壬合,戊与癸合的规律,可以互用相合时辰的开穴。如甲时顺序开窍阴、前谷、陷谷、阴谷、委中的同时可顺序取用己时的开穴隐白、鱼际,太溪,中封、少海(不能互用所过原穴)。即开窍阴时可取用太溪,以此类推。
按生克运化配穴凡值生我我生,乃气血生旺之时,故可辨虚实而刺之。方法是开本经井穴时则配生我我生经的井穴;开本荥穴时则配生我我生经的荥穴。如胆经病开荥穴侠溪时,虚则补其母,当补膀胱经荥穴通谷;实则泻其子,当泻小肠经荥前谷。开肝经合穴曲泉时,虚则补肾经合穴阴谷,实则泻心经合少海。
二、灵龟八法
灵龟八法又名奇经纳卦法,它是运用古代哲学的九宫八卦学说,结合人体奇经八脉气血的会合,取其与奇经相通的八个经穴,按照日时干支的推演数字变化,采用相加、相除的方法,按时取穴的一种针刺法。它可能产生于元末明初。内容始见于窦汉卿的《针经指南》,名称则首见于徐凤的《针灸大全》(1439)。
1.灵龟八法的组成
(1)九宫八卦:八卦是古人取阴阳之象,结合自然界的一天、地、水、火、风雷、山、泽作成的。即:乾为天作三形,坤为地作 形,坎为水作三形,离为火作三形,巽为风作三形,震为雷作=形,艮为山作三形,兑为泽作三形。把八卦的名称和图象结合四方,即成九宫。由于八卦各有方位,配合九宫,根据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八六为足,五十居中的九宫数字,每宫再配上一条奇经及其配属的穴位,就成为坎一联申脉,照海坤二五、震三属外关,巽四临泣数,乾六是公孙,兑七后溪府,艮八系内关,离九列缺主。此八穴的代表数字,在灵龟八法的推算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所以运用本法必须牢记。
(2)八脉交会穴:八脉指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跻、阳跻。它具有统帅和调整十二经气血的作用,而十二经脉本身又有上下循行,交替相会的特性,所以在四肢部位的十二经上有八个经穴与之相通。即:小肠经后溪通于督脉,肺经列缺通于任脉,脾经公孙通于阴维,三焦经外关通于阳维。另外这八个经穴彼此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和贯通。如公孙与内关相通合于目锐眦、耳后、颈项、肩;列缺与照海相通合于肺系、咽喉、胸膈等。这样就使八脉八穴分为四组,相互结合,有着一致的主治范围。
八脉交会八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蹻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蹻照海膈喉咙。
(3)八法逐日干支代数:灵龟八法的组成,除八脉、八穴、八卦外,尚有日时的干支数字作为八法取穴的依据,干支代数字的来由,是根据五行生成数和干支顺序的阴阳定出的,它是演算灵龟八法穴位的基本数字,一般宜牢记下列歌诀。见表l-12。
表1—12八法逐日干支数字
代数 |
lO |
9 |
8 |
7 |
天干 |
甲 己 |
乙庚 |
丁壬 |
戊癸丙辛 |
地支 |
辰丑戌未 |
申 酉 |
寅卯 |
巳午亥子 |
甲已辰戌丑未十,乙庚申九为期,
丙辛亥子亦七数,逐日干支即得知。
(4)八法临时干支代数:每日时辰的干支,亦各有一个代数,这个代数与逐日干支的代数有着同样的意义,是推演八法必须掌握的内容,宜牢记下列歌诀,以利推算。见表1-13。
甲己子午九宜用,乙庚丑未八无疑,
丙辛寅申七作数,丁壬卯酉六须知,
戊癸辰戍各有五,巳亥单加四共齐,
阳日除九阴除六,不及零余穴下推。
2.灵龟八法的应用
表1—13八法临时干支数字表
代数 |
9 |
8 |
7 |
6 |
5 |
4 |
天干 |
甲己 |
乙庚 |
丙辛 |
丁壬 |
戊癸 |
|
地支 |
子午 |
丑未 |
寅申 |
卯酉 |
辰戌 |
巳亥 |
运用灵龟八法,是将日、时的干支数字相加得出四个数字的和,然后按照阳日用九除,阴日用六除的公式,去除干支的和数,再将它的余数求得八卦所分配的某穴的数字,就是当时应开的腧穴。它的公式是(日干+日支+时干+时支)÷9(阳)或6(阴)=商……(余数)。
如欲求甲子目的子、丑等所开的穴位,首先要从甲子日上起出时干来;甲子时按五子建元(日上起时干)推算,则仍起于甲于,再按六十花甲子的顺序排列,第二个时辰就是乙丑。八法逐日干支代数,甲为10,子为7;八法临时干支代数,甲为9,子亦为9,四数相加的总和为35,由于天干的甲属阳,故用9除,所剩的余数是8,8为内关穴所应。故甲子日的甲子时为内关当开。
如果遇到阳日除尽无余数时,当以9数计算,开列缺穴;遇到阴日除尽无余数当以6计算,开公孙穴。例如甲子戊辰时,按日干支代数,甲为10,子为7,时干支代数,戊为5,辰为5,四数相加为27,甲为阳日除以9,商3无余数,则开列缺穴;又如乙日辛巳时,日干支代数,乙为9,丑为10,时干支代数辛为7,巳为4,四数相加为30,阴日除6,商5无余数,则开公孙穴。
此外,还可按八脉交会八穴歌,公孙配内关,外关配足临泣,列缺配照海,后溪配申脉运用,以提高疗效。
三、飞腾八法
飞腾八法首见于元代王国瑞的《扁鹊神应玉龙经》(1329)。但飞腾八法的基础实际上由窦汉卿奠定,后由其弟子王开发展传于其后代王国瑞。明高武《针灸聚英》收有“八法飞腾定十干八卦法。”徐凤《针灸大全》书中亦称“灵龟取法飞腾针图”等内容。飞腾、灵龟二法实际上是八脉交会穴开穴的两种方法。飞腾八法在元代著述中出现,灵龟八法则在明代《针灸大全》中出现,可见飞腾八法的创立要早于灵龟八法。
飞腾八法同灵龟八法一样,都以八脉交会穴为时穴,但飞腾八法所论八穴与八卦的配合和灵龟八法相异。飞腾八穴还与时干相配。见表l-14。
表l一14飞腾八法与八卦、十干配属表
八卦 坤 兑 震 坎 乾 巽 艮 离 八穴 申脉 照海 外关 临泣 公孙 后溪 内关 列缺 十干 乙癸 丁 庚 戊 甲壬 辛 丙 己 |
1.飞腾八法开穴规律
(1)开穴与时干固定相配,如申脉与乙、癸二时干相配,而时干按十天干顺序周而复始出现,与时干相应的八穴也呈现一定的顺序,某穴总是继某穴后开穴。如内关穴在时干为丙时开,其
后时干为丁,丁时干时开照海,故内关开穴后总是接开照海穴。
(2)八穴与时干的配属无阳干配阳穴(阳经穴位),阴干配阴 穴(阴经穴位)的规律,与五行生克不发生联系。
(3)飞腾八穴在各时辰均有开穴机会,此因飞腾八穴受时干影响,而每一时干均有与各时支相配的机会所致。
2.飞腾八法取穴计算法与针刺
首先按前述方法了解针刺时间的时干,再据时干与八穴的配属关系寻出开穴。如
飞腾八法针刺也有按时取穴针刺与因病取穴针刺的不同,临床可配伍其他对症穴位施治,或结合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等按时取穴法针刺。
【主治病症】
一、头痛
按纳甲法取开穴针刺,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并可加取天柱、昆仑、太阳。以上各穴用圆利针点刺,均用泻法。5~7次为1疗程,每日针刺1次。
二、胃痛(胃十二指肠溃疡)
用纳甲法取穴,每日针刺11次,每次留针20分钟,7~10次为1疗程。
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纳甲法取穴,针刺时间按患者就诊时间,每日针1次,每次留针20分钟。10次为1疗程。
四、瘫痪(脑血栓后遗症、脑炎恢复期后遗症、脑栓塞后遗症、脑溢血恢复期后遗症、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癔病性瘫痪、周期性麻痹、脊髓炎截瘫等)
以纳甲法按时选经取穴,每日上午于7~9时或9~11时取穴针刺,进针得气后留针10~20分钟,加电针。隔日针刺1次,10次为1疗程。
五、外阴白色病变
以纳甲法取穴,针刺得气后留针20分钟,每日针刺1次,10次为1疗程。亦可用艾灸法结合纳甲法取穴。
六、肾泻(肠结核)
用流注纳甲法开穴,当取太溪,遂取28号毫针,采用补法,留针15分钟,配命门、大都、天枢,连续按时开穴针治4次,休息3天后,若不愈再针。
七、眩晕症(高血压)
按时开穴治疗,当开肾经输穴太溪,用补法,配风池,每天针1次,留针20分钟,5次为1疗程。
八、呕吐症(神经性呕吐)
属肝气犯胃呕吐。用流注纳甲法开大敦穴,加内关止呕,足三里平逆。每日定时取穴,留针20分钟,5次为1疗程。
九、耳鸣
用流注纳甲法开穴针治,次针肾经原穴太溪(均用补法)。每日针1次,每次留针30分钟,5次为1疗程。
十、下颌关节功能紊乱
用流注纳甲法开穴,泻法,加刺对侧合谷穴,留针15分钟,日针1次。
十一、目斜视
按纳甲法开穴,主客相配,用补法,留针20分钟。日针1次,5次为l疗程。
十二、妇女月经过多
选用隐白穴,采用子午流注纳子法灸疗,灸治时间定在每日辰巳两个时辰(7~11时)。
十三、支气管哮喘
于下半夜寅时针刺手太阴肺经井穴少商穴。每日针刺1次,5次为1疗程,每次留针2p~30分钟。
十四、咳嗽
在寅时取肺经的尺泽、太渊穴。
十五、发热
在寅时取肺经的少商、尺泽穴针刺。
十六、呃逆
按纳子法计算患者来诊时辰开穴针刺。
十七、原发性高血压
用养子时刻注穴法,所用穴位为:太冲、行间、太溪、然谷、复溜、侠溪、曲泉、阳陵泉、足三里、曲池、太白、阴陵泉、内庭、间使等,根据气血流注及辨证情况适当选用。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留针20~30分钟。
十八、腰扭伤
按灵龟八法计算开穴为足临泣的时辰,按时取穴针刺足临泣,一般针刺1次即可见效。
十九、淋证(少腹绞痛)
按灵龟八法计算申脉为开穴的时辰,于此时辰针刺双侧申脉穴,得气后留针lo分钟,针刺1次疼痛可立减,排尿正常。
二十、疝气疼痛(钳闭性疝)
按灵龟八法计算患者来诊时开穴针刺,针入痛减后,留针5分钟,待疼痛消失,并用手将疝块向腹腔轻揉,推压,予以回纳,只听到“吐噜咕噜”声响后,疝块消失。10分钟后出针。
二十一、软组织损伤(部位包括手指、手腕、肩肘、胸胁、腰背、膝踝等)
以灵龟八法计算开穴针刺,一般采用强刺激,每5分钟行针1次,留针15~30分钟,每日1次,3次1疗程。
二十二、小儿痿证
方法是先针当日当时纳甲法、灵龟八法开穴,再选刺患肢的足三里、髀关、伏兔、梁丘、阳陵泉、环跳、绝骨、丘墟、昆仑、太溪、曲泉等穴。每日针1次,每次选3~5个穴,每穴尽可能避免连续用两天,手法强刺激而短速。亦可配合内服中药淫羊藿、川木瓜加于养胃汤或益胃汤化裁。
二十三、急慢性疾病(包括男性不育、斑秃、偏瘫、面肌痉挛、外感咳嗽、呃逆、遗尿等)
以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纳甲法开穴联合运用作为主穴,纳子法开穴为辅穴,阿是穴与病穴为备用穴。肌肉丰厚部位的穴位加拔火罐,肌肉浅薄部位加灸,每日针1次,5次为l疗程,不间断,取效为度。
二十四、心悸、胸痛、胃痛
约定病人在公孙、内关开穴的时辰来治疗。
二十五、胁肋痛
先针患者来诊时辰开穴为主,再配以支沟、阳陵泉、期门等穴为客。
二十六、头面五官病
约定病人在临泣、外关开的时辰来治疗。
二十七、心绞痛
以病人来诊时开穴为主,配以客穴应之,再辅以心俞、神门、鸠尾、巨阙等穴。
二十八、胆道蛔虫病
以病人来诊时开穴为主,配以客穴应之,再辅以日月、阳陵泉、胆俞、阳纲等穴。
二十九、阴虚喉痛
以病人来诊时开穴为主,配以客穴应之,再辅以鱼际、太溪、少商、廉泉等穴。
三十、火眼
以病人来诊时开穴为主,配以客穴应之,再辅以睛明、太阳、耳尖、瞳子髎等穴。
【注意事项】
1.经穴生克关系是决定针刺开穴用补还是用泻的手法根据。如“甲己穴克经”,甲日取穴针刺时,若治疗实证,需泻经之实,则应用补的针刺手法,以加强穴克经的作用;若治疗虚证,需补经之虚,则应用泻的针刺手法,以减轻穴克经作用。
2.定时取穴针刺,为了针对病情选用适宜的穴位,可确定某穴在其开穴时定时针刺。这种方法可充分利用穴位主治效用,提高疗效。
3.在选取开穴施治时,应当少量配以主治效用与病情相符的穴位。
4.当纳子法流注时辰未到,或已过了开穴时辰,而疾病较急
需即刻施针者。或遇病变虚或实证候尚不明显时,则可在病经上取与该经五行属性相同的本穴或原穴针刺,阴经仍以俞代原。如脾属土,脾经的太白穴亦属土,太白穴即其本穴。脾经无原穴,以俞代原,则仍以太白穴为原穴。
5.临床运用时,因考虑到其补泻作用依靠不同穴位,在不同时间针刺。故一般应循经取穴,定时针刺。如肝经有病在丑时取肝经适当穴位进行治疗。
6.运用灵龟八法取穴针刺时,不仅按时取开穴针刺,同时还因奇经八脉之间的结构联系而配用八穴的其他非其时开穴。如公孙与内关各通于冲脉与阴维脉,冲脉与阴维脉在心、胸、胃等部位相合,故公孙、内关二穴也存在某种联系,临床运用中可在内关穴开穴时配用公孙,公孙开穴时配用内关,其它六穴相配关系是:后溪与申脉,临泣与外关,列缺与照海。这样八脉八穴分成了、四组,各组均有其主治范围,开穴与配穴合用可使疗效进一步提高。
(1)奇经与正经均与八穴相通,因此该八穴不仅用于奇经病变的治疗,也可用于正经病变的施治。
(2)用本法治病可按时取穴针刺,也可因病取穴定时针刺,一般治疗诸痛证常按时取穴针刺,疗效较好,如窦汉卿说本法可“除痛于目前”现代临床报道证实了本法效用。
(3)据《针灸大成》载,本法可治疗244种病症,《针灸聚英》认为八穴相配可治211种病证,但应注意配穴和手法。本法穴位补泻作用与纳甲法等相似,以补泻手法不同,发挥不同作用。
7.八穴相配取穴飞腾八法除按时取穴外,还可配合病穴治疗。以开穴为主,再按病情配穴针灸,才能达到扶正祛邪,邪去正安,阴阳平衡,通调气血之目的。
8.补泻手法时间针法,除以时间为条件外,补泻手法也很重要,尤其必须掌握“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以及“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的原则。总之,能否得效,关键就在于能否得气。所以“得气”是“补泻”手法的基础。只有在得气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病情,施以不同补泻手法,
才能取得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