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哮喘、咳嗽、胃脘痛、呕吐、腹痛、腹泻、眩晕、中风后遗症、痹证、头痛、不寐、胁痛)
七星针疗法亦称梅花针疗法和皮肤针疗法。它是用丛针在体表一定部位上扣打,施用不同的手法,以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是由单针刺激发展而来的。《灵枢•官针篇》云:“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又说:“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这里所说的“毛刺”、“如拔毛状”,当是皮肤针的起源。又云:“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此处指出五针并列的针具形式,是后世梅花针的最早记载。
【操作方法】
一、七星针的制作
1.准备制作材料
(1)七号缝衣针5~7枚。选针体光直、针尖圆锐但不宜过尖的针。
(2)选细而结实的缝衣线即可。
(3)竹筷、骨质筷、硬塑胶筷均可。
(4)玻璃1小块。
2.长柄式七星针制作方法
(1)在筷子细小的一端,距顶端o.2厘米处钻一小孔,孔的直径与捆在一起的七星针(或五星针)粗细相等,圆孔的方向必须与筷子垂盲。
(2)将钢针7枚或5枚用线捆紧,并把针尖的一端放在玻璃片上墩平。
(3)把捆好的针,针尖一端穿过圆孔,使针尖露出圆孔2/5(约O.2cm),丛针与筷子成T型,然后固定,使针与筷子成为一体,不能摆动退出为装好。但须注意,筷子如有弯曲,应当凹面向上,否则使用时不方便。
莲蓬式七星针制作比较复杂,可直接向医药商店购买。
其它尚有套管式七星针、刷帚式七星针、自动式七星针等,此处不再赘述。
二、练针
先练手指、手腕的弹力。可用旧书或薄本一册,右手持针,快速向小本上啄刺。每一针刺,必须正直平稳,着力点均匀。检查的方法是:把打刺过的本放在光线好的地方,看印记是否7个孔一般大小。如有针孔大小不等,或不全,说明针身下落不垂直,用力不匀。
三、持针
长柄式七星针持针方法是:右手握针柄,中指、无名指及小指将针柄后端固定在掌内,拇指贴于针柄左侧,再以食指直按针柄上,指尖近针柄中部。莲蓬式七星针的持针方法是:右手中指、无名指、小指屈于掌内,以拇、食二指捏于针柄尾部,拇指前节压于食指中节之上。
四、操作顺序
啄刺时,下针要快,起针也要快,针与皮肤垂直。一般顺序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内到外,由轻到重。但也不可刻板。若为局部关节或皮肤疾病,可以灵活变通。但必须根据规定的部位,轮回取刺,不可在某穴上刺几下,又在另一穴上刺几下,一定要按顺序,有步骤地啄刺。第一遍打刺完后,可用消毒过的手,轻轻摸一下刺过的皮肤,再进行第二遍打刺。这样既可减轻患者的痛苦,又可检查打刺是否合乎要求。
五、刺激的种类
分为整体刺激、重点刺激两大类。
1.整体刺激一般疾病都可以进行整体刺激,借以调整气血,协理阴阳,通过整体,促使局部病变向好处发展。整体刺激的部位在脊柱两侧,相当于膀胱经的循行路线,内脏的腧穴都在于此,还有奇经的督脉。刺激此处,可以通肾调督,兴奋内脏之经气,从而改善气血循环,促进疾病痊愈。
2.重点刺激 某一脏器的体表相应部位,如胃脘痛患者之胃俞、脾俞、中脘;医生检查时,发现体表的压痛点、敏感点、皮下结节等,关节炎、皮炎、末梢神经炎之患部等,也可重点刺激。
六、手法
刺激的手法主要表现为刺激的强度,概括为补、泻两法。轻则补,重则泻。因为本法仅在皮肤上进行,轻刺重刺实难尽言于纸上,这里仅提供一点参考看法,更重要的是施术者的临床体会。
可以根据病人的体质、年龄、病情、性别、病类以及患者的反应程度等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1.轻刺激患者仅有轻微的痛感。适用于头面部。
2.重刺激患者有明显的刺痛感,有时可见局部肌肉收缩,或表示畏痛、自汗出。适用于胸背及四肢。
3.强刺激主要适用于感觉迟钝,或肢体麻痹病人。亦可用于急救,如休克、昏迷、癔病等患者。
由刺激量和患者对刺激的反应来判断刺激的强和弱是一个复杂问题,因此主、客观因素都要掌握,并力求准确。
(1)主观因素:扣打力强则强,力小则弱;频率快则强,频率慢则弱;刺激量多则强,量少则弱;刺激敏感区则反应强,非敏感区则反应弱;刺激范围大则强,范围小则弱。
(2)客观因素:同样的刺激量和手法,而病人的反应差别很大,如女性反应强,男性反应弱;年龄小的反应强,年龄大的反应弱,老年人反应更迟钝;精神紧张者反应强,不紧张者反应弱;麻痹病人的非麻痹区反应强,麻痹区反应弱等。
七、患者体位
体位的适当与否,关系着取穴的准确程度。不适当的体位,医生操作不便,进针角度不适宜,容易弯针,增加病人痛苦,因此治疗时必须选准体位。常用以下几种:
1.坐位横肱伏坐,适用于项、背、腰部诸穴;仰靠坐位,适用于颈前、面部、上胸部诸穴;正坐位,适用于头顶、胸部、肋间、上肢诸穴。
2.卧位仰卧位,除背、下肢后侧等处,一般穴位都可适用;俯卧位,适用于背部、下肢后侧面、足跟部穴位;侧卧位,适用于一侧面部、四肢一边的外侧面、肩部、颈部一侧诸穴。总之,临床上要灵活选择,以病人舒适、施术方便为原则。对于哮喘病人有时还可以取站位。
八、扣打放血
对于高血压病及外感热病的持续高热,施术者可以左手捏住刺激部位,右手持针扣打,到局部有渗血时,用手挤压、排出少量血,然后消毒即可。此法可在颈后、手(足)指(趾)尖、鼻尖、下肢等处进行,但必须消毒严密,以预防感染。
【主治病症】
本疗法适应症很广,可以在各科使用,但一定要做到整体与局部相结合,辨证施术。
一、感冒
一般分风寒、风热两大类。风寒取列缺、风池、合谷、风门;风热取大椎、曲池、合谷、外关、鱼际。以上两型感冒都可取夹脊的穴位,重点刺激颈椎4~7、胸椎1~5两侧。
二、哮喘
分虚实两大型。实证取膻中、尺泽、肺俞、天突、定喘、丰隆、大肠俞;虚证取肺俞、肾俞、足三里、脾俞、太渊、太溪。
以上两型都可取夹脊穴位,重点刺激颈夹脊1~4、胸夹脊11~15椎两侧。还可刺手太阴肺的循行部位(前臂)、鱼际、两侧胸锁乳突肌。缓解期主要调脾肾,可选脾俞、肾俞、三阴交、足三里以及腰椎两侧。
三、咳嗽
分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取肺俞、列缺、合谷、尺泽、大椎、少商、外关;内伤咳嗽,取肺俞、太渊、章门、太白、阳陵泉、太冲。
以上两型都可重点刺激颈椎、胸椎两侧的夹脊穴。痰多时,垂刺丰隆、足三里。
四、胃脘痛
整体取夹脊s~s椎两侧穴位。或以上脘、中脘、下脘、天枢、梁门为主穴。气滞,加足三里、期门、内关;虚寒,加章门、大横、内关,并重刺胃俞、脾俞;疼痛较重,加大横、内关、足三里;伴腹泄便溏时,加刺脐周围及少腹部。
五、呕吐
分虚实两型。实证,取胃俞、梁丘、足三里、中脘、中都、内庭、冲阳、地机、胸夹脊椎两侧穴;虚证,取胃俞、中脘、三阴交、公孙、关元、内关、阳池。夹脊5~12椎两侧穴。
六、腹痛
打击脐周围及下腹部,夹脊5-17椎两侧穴。
七、腹泻
取脐周围、下腹部,重点刺激腰骶两侧穴。
八、眩晕
分虚实两类。实证,取脊柱两侧,重点刺激胸椎5~8椎两侧穴,及颈侧区、上腹部、下腹部、肋间;虚证,取胸椎1~5椎两侧穴、头顶区、鼻尖、上腹部。
九、胸痹(包括真心痛)
胸椎1-5椎两侧穴、胸骨柄、肋间、颈部、上腹部、上肢等。
十、中风后遗症(偏瘫)
1.上肢瘫痪取夹脊5-12椎两侧穴、阳陵泉、筋缩、曲池、太冲、太渊、肩井、肩髃、外关、手三里。
2.下肢瘫痪取夹脊5~12椎两侧穴、阳陵泉、风市、悬钟、大敦、八髎、足三里、委中、委阳、解溪。
3.口眼喁斜取夹脊5~12椎两侧穴、地仓、颊车、太冲、期门、台谷。
十一、痹证
1.上肢痹证,取脊柱两侧,重点刺激胸椎1~5椎两侧穴。然后
根据情况再施局部穴刺激:肩部,选肩俞、肩髎、膈俞;肘臂部,选曲池、合谷、天井、外关、腕骨。
2.下肢痹证取脊椎两侧,重点刺激腰至臀部两侧。然后根据情况施局部穴刺激:股部,选秩边、承扶、阳陵泉;膝部,选犊鼻、梁丘、阳陵泉、膝阳关;踝部选申脉、照海、昆仑、丘墟。
3.背部可沿脊椎两旁施术
此外,行痹,加膈俞、血海;痛痹,加肾俞、关元;着痹,加足三里,商丘;热痹,加大椎、曲池。
十二、头痛
1.取夹脊穴风寒头痛,取夹脊11~12椎两侧穴;气血双亏,取胸夹脊11~12椎两侧穴;肝阳上亢,取夹脊5~9椎两侧穴。
2.局部痛处重刺出血。
十三、不寐
取胸椎5~7椎及腰骶部两侧、头部、上腹部、下腹部,并结合患者症状施治。
十四、胁痛
取夹脊3~7椎两侧、前后肋间、肩胛区、异常发现的部位。
以上仅为举例,有关各种疾病可按体针辨证施治原则进行。
【注意事项】
1.针具及医务人员的手都要消毒,并检查针具是否平齐,有没有钩刺。
2.施术者一定要耐心操作,态度和蔼,手法轻重得体,始终如一。
3.注意局部反应,如酒精过敏等。如有反应,要作好解释工作,并加以处理。警惕晕针的发生,如有晕针,请按“针刺”疗法的晕针处理。
4.对初诊者、年老体弱者和儿童治疗时,开始手法要轻,慢慢加重,不可急于求成。
5.施针手法一定要根据年龄、胖瘦、性别、精神状态等,因人而异。